王勇
摘 要:字庫塔是一種專門收集廢棄字紙進行集中焚燒的建筑,字庫文化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敬天惜字”文化。文章就字庫文化的興衰談幾點粗淺認識。
關鍵詞:字庫;文化;興衰
舊時讀書人用過的書本及字紙是不能隨意丟棄的,而是要集中起來統一焚燒,焚燒字紙有專門的建筑。字庫塔是一種專門收集廢棄字紙進行集中焚燒的建筑,目的是讓文字羽化升天,以此來避免褻瀆文字。字庫文化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敬天惜字”文化。
1 字庫文化的興盛
1.1 字庫塔的興建
從外觀看,字庫塔大多采用六角柱體或八柱體,也有的建成簡樸的四柱體,均為磚石結構塔形建筑。字庫塔中空,基本上包括須彌座、塔身、塔頂、塔剎等幾部分,設計有或方或圓或倒U形的投字紙口、出灰口及排煙口。字庫塔風格各異,大都雕梁畫棟,雄偉壯觀。有的則古樸端莊,青磚碧瓦,未作更多修飾,講究簡單實用。
據考證,字庫塔始于宋代,明清時期相當普及。就實物來說,現在發現的字庫塔實物中年代最早的是廣東南雄油山鎮平林字庫塔,建于明永樂二年(1404)。
明清時期字庫塔可以說是興盛之至,全國各地都興起修建字庫塔。僅四川來說,字庫塔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很難統計出一個準確數字。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的字庫塔群也遠近有名,該縣是全國縣級保存字庫塔較多的一個縣,共有六座字庫塔,分別坐落于德昌縣的德州鎮、六所鎮、茨達鎮、巴洞鎮、麻栗鎮、小高鎮,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是古代崇文敬字思想意識的反映。
1.2 字庫塔的功用
筆者的家鄉德昌縣茨達鎮就有一座高大精美的塔,當地人稱其曰“白塔”。民諺有云:“德昌有座鐘鼓樓,半截身子伸到天里頭;茨達有座塔,離天只差一尺八。”其體態之雄壯,氣勢之驚人,可想而知。白塔坐落在茨達場北面一個形似馬鞍的小山頭,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關于這座塔的用途,當地民間廣為流傳著三種說法:
其一,以前有人發覺馬鞍梁梁那一片土地在悄然向茨達河對面伸延,人們擔心馬鞍梁梁要是伸過去與河對面的山相連,茨達河將被截斷,河水受堵流不走,茨達街子和大量農田就會被淹。只有在山梁上修建一座塔,像一根大鐵釘般將它給牢牢釘住,使其不能動彈,這樣茨達場和千萬畝農田才能保全,所以官民齊心協力修建了這座塔。由此可見此乃“鎮山避災之塔”。
其二,類似雷峰塔、鎖妖塔一樣,塔下壓著一只河妖。為了防止河妖通過地下河水跑到茨達河里去興風作浪、禍害百姓,就修建這座白塔來壓住它,這樣茨達河才能風調雨順,不受水患困擾。由此可見此乃“鎮妖祈福之塔”。
其三,古人有惜字的傳統,字紙不能亂扔,說是腳踩字紙或是玷污字紙的人眼睛會瞎,必須將廢棄的字紙集中到塔里進行焚燒,這一習俗直到民國時期才逐漸淡出。由此可見此乃“焚燒字紙之塔”。
前兩種說法合情但并不合理,相比之下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后來,在德昌縣巴洞鎮魚洞寺塔的嵌碑上筆者找到了答案。碑文曰:“聞之倉圣作書而鬼夜哭,天雨粟。嗟夫!驚天地動鬼神者,非此字乎……焚而藏之于庫者,尤為敬焉……則賤字者有所感而能敬重夫字,棄字者有所悟而知收積夫字。斷簡殘編盡無遺棄他鄉,本境風水永培……然是庫也,原以惜字而設,非為風水……”由此可見,這種塔并非為鎮妖驅邪或點綴風水而建,而的確是建來收集并焚燒廢棄字紙用的字庫塔。
字庫塔又名“字庫”“惜字宮”“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爐”“焚字亭”等,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筑。受我國傳統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觀念的影響,舊時讀書人廢棄的字紙是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之作廁紙之類的穢用舉動。民間有種說法,糟蹋字紙會生瘡害病、瞎眼睛、受到懲罰并禍及子孫等,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在字庫塔內,擇良辰吉日焚化。
1.3 字庫文化的興起
據了解,中國古人“敬惜字紙”的傳統最早源于倉頡造字的傳說。傳說倉頡造字成功時,天雨栗,鬼夜哭,龍潛藏。足以見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文字的出現是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民間有傳言:“寫過字的紙不能亂丟,不然倉頡老人會怪罪。”由于絲帛與竹簡的成本較高,在紙張發明與大量制造之前,人們不會輕易拋棄書寫文字的絲帛與竹簡。宋代印刷術出現,書籍紙張逐漸普及,為了避免隨意處理字紙,表達對字紙的愛惜,對倉頡的敬仰,于是修建字庫塔,用來專門焚燒祭拜字紙,逐漸形成“惜字如金”,凡有墨寶的任何紙張均不得隨意丟棄,須在字庫塔內集中焚化的“敬天惜字”觀念,這就是字庫文化。
字庫文化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為何字庫塔到明清時期會風靡一時呢?這不得不提到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士紳階層。
明清時期,士紳階層逐漸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除少數入仕為官外,大都在民間充當社會權威和文化規范者。“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社會給予這些擁有知識的人以崇高的社會地位,文字賦予掌握它的人以權威。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及權威,士紳們會想方設法將自己唯一可用的武器——文字變得更加神圣化。他們通過編撰善書、倡導惜字活動、主持建造字庫塔、創辦惜字會等,使得惜字的觀念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他們規范民眾敬惜文字的行為,就是對廢棄字紙的處理方式要敬,凡是殘損的書籍和不用的字紙都應放到字庫塔內焚化,讓文字羽化升天,以此來避免褻瀆文字。因此,字庫塔在這一時期便大量出現。至清代中期,對于倉頡圣人、文昌帝君信仰的倡導,更是直接引發字庫塔修建的熱潮,字庫文化達到空前絕后。
2 字庫文化的衰敗
2.1 順應歷史潮流
隨著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擁有知識、掌握文字的士紳階層不再擁有之前獨特的社會地位。失去了科舉制度和士紳的字庫塔,其焚紙惜字的功能逐漸被淡化,并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2.2 文化知識的普及
新中國成立后,人人都擁有了讀書識字的權利,再經過掃盲及義務教育的普及,文字已為人民大眾所用,在各行業、各領域大放異彩,真正發揮它的社會實用價值。文字已不再充滿神秘和神圣,加之廢紙回收利用,可變廢為寶,使能源再生。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字庫文化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敬天惜字”文化,是特定時期、特殊文化環境下的時代產物。時過境遷,今天再倡導大家到字庫塔焚化字紙,已然不現實了。但是字庫塔對于研究古人的惜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同時能襯托當地的文化底蘊,意義重大。作為景觀,字庫塔又不失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