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久炎
打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一個規律:發展條件最好、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灣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以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區位優勢背景,承擔著國家“一帶一路”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意圖。其發展方向應該是瞄準國際一流水平,對標世界頂級灣區,打造都市圈界超級巨無霸。在此過程中,國家要有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造船業競爭力的有效政策,廣東造船業更要通過創新驅動來積極對接,發揮大作為與有擔當的垂范作用。
經濟活躍度不斷攀升
與世界級灣區的橫向對比,粵港澳大灣區11城56500平方公里,比紐約、舊金山和東京三個灣區的面積總和還大,以0.6%的國土面積卻貢獻了全國GDP的12.57%,是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灣區。2016年,它的經濟增速分別是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的2.26倍、2.19倍和2.93倍。從其它各項參照指標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均GDP、地區GDP等方面依然具有廣闊的成長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極具發展潛力,在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等方面優勢明顯:1、地理位置優越;2、經濟活力強;3、對外開放程度高;4、創新能力突出;5、領軍企業多,擁有華為等17家世界500強企業。粵港澳大灣區總體經濟增速在7%以上,按目前趨勢發展只需6年即可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灣區。
要創新驅動粵港澳大灣區造船業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要努力利用三五年為國家在智能造船方面趕超日韓作出貢獻。智能造船是我國船舶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自動化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及智能裝備應用、設備聯網、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等的智能制造技術還需要不斷創新。我國船舶行業在智能化造船領域已經落后先進國家不止一個層次,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造船業智能制造整體水平。
其次,以更大擔當謀求世界級海洋裝備先進產業集群發展。廣東船舶工業要培育一批集研發、制造、配套為一體的世界級海洋裝備先進產業集群,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建設滿足海洋強國多樣化需求的全球領先裝備制造產業,形成新時代船舶工業國際競爭新優勢,為支撐海洋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努力。
第三,充分發揮粵港澳地區航運優勢。以珠江航運帶動內陸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地區內陸航運與國際航運承接作用,將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縱深支撐覆蓋到整個華南地區。
第四,把郵輪游艇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抓手。郵輪游艇產業既是海洋經濟的朝陽產業,更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調發展的重要產業抓手。發展郵輪游艇產業,有利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聯動發展,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產業紐帶及其與國際間的文化紐帶。此外,體現郵輪游艇串聯全球城市的產業屬性,也有助于構建傳統嶺南文化與現代時尚文化交融的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文化特色產業鏈。
從政策層面加大力度支持灣區造船業
第一,建議設立新興海洋產業投資基金。四十年前,招商局生動演繹了“引進來”的“春天的故事”,而四十年后的改革開放應是“走出去”。要深耕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走出去”;要組建千億級規模的粵港澳大灣區特色發展基金,依托特色發展基金,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將大灣區的產業優勢推廣到世界。
第二,金融支持要向高端船舶建造傾斜。我國船舶工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高端船型研制仍有較大空間,所以我國船舶工業必須走向高端,金融資源配置也必須向高端船舶建造傾斜。
第三,粵港澳大灣區的船舶與海洋工程應該制定一個發展戰略規劃。要大力發展現代海洋工程高端裝備制造業、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運輸、物流倉儲、海島開發、旅游裝備、現代海洋服務業。粵港澳大灣區郵輪、游艇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重要補充,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這意味著郵輪、游艇等觀光產業在灣區臨海區的發展過程中有機可尋。
第四,產業創新需要跨界人才與產教融合。雖然我國是世界第二經濟體、第一造船大國和海運大國,但沒有開辟能吸引多國跟隨的原創性產業,更多的是在舊產業中拼搏,反觀美國出現一大批優秀企業,其背后是一大批跨界人才的功勞。中國原創性產業的缺失和低起點跟歷史有關,也和產學研結合的認識有關。很多高校型研發人員最感興趣的是理論,而不是推向市場產品的技術或產業人才。這就要求有更多以下人才出現:一方面能洞悉甚至參與前沿研發,從全世界的科研成果中汲取養料;另一方面,要具備杰出的商品組織才能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能把前沿成果轉化為可持續盈利的產出。國務院去年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因此,要借鑒歐美創業型大學的成功經驗,學習舊金山灣區在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人才高地等方面的好做法,從政策上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造船業的跨界人才與產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