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南潯區是浙江省最大的淡水養殖縣區,淡水養殖產量占全省產量的1/10,全區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1.2萬hm2左右,2017年漁業總產值20.03億元。近年來,南潯區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創新養殖模式,優化生產結構,通過建設智慧漁業拓寬生態漁業產業鏈,打響中國淡水漁都品牌。以菱湖、和孚等漁業大鎮為重點,在水產養殖主要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物聯網十農機”打造智慧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數據信息的實時監測、采集、控制、共享和流通,助推漁業“機器換人”并取得明顯成效,促進了漁業生產由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型升級。

(1)以菱湖鎮漁業協會為主體,建立菱湖鎮 “智能水產養殖系統水產環境監測與視頻監控平臺”。該平臺涉及該鎮4個村、2個家庭農場,共安裝13個視頻監控點,輻射 400 hm2。由“數據采集系統、數據傳輸系統、數據儲存系統及平臺、數據監控系統”構成,主要服務菱湖鎮水產養殖,對漁業生產進行全方位的監測與管理,實時掌握養殖水質環境信息,及時獲取異常報警信息及水質預警信息,指導漁業生產。
(2)以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建立“智慧水產運營服務平臺”。該平臺系統已有注冊用戶近4 000戶,已完成安裝1 000戶,2018年預計完成安裝規模3 000余戶,覆蓋菱湖、和孚、千金等鎮4 000 hm2以上魚塘,具有水質監測數據采集及實時分析、水質調控設備控制、設備運維管理等功能,并建有監控服務中心,直接服務于養殖農戶生產。
(3)及時通過手機APP實時發布獲得的數據信息,并指導農戶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在養殖關鍵環節比如高溫缺氧魚類浮頭需要增氧防嚎時向農戶及時提醒,并可利用手機終端自動控制增氧。
(1)實現了對漁業重點鄉鎮生產信息全方位的監測與管理。通過布設水質監控傳感器終端實時掌握養殖水質環境信息,及時獲取異常報警信息及水質預警信息,并可根據水質監測結果,實時調整控制設備,實現水產的科學養殖與管理,最終實現節能降耗、綠色環保、增產增收的目標。
(2)實現了跨區域的規模化服務。包括水質在線監測、移動巡檢、增氧聯動調控、用電節電管理、大數據漁情分析、微觀氣象預警(與湖州市氣象局合作)等,實現真正的7×24小時不間斷監測,并可通過安裝在手機上的APP隨時觀察掌握有關信息,實現跨區域服務。
(3)提高了漁業管理水平。在漁業生產環節,利用漁業智能傳感器實現漁業環境信息的實時采集和利用自組織智能物聯網對采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為漁業生產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魚類生長環境,不僅可獲得魚類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而且可提高水資源等漁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4)提高漁業經濟效益和促進漁民增收。應用物聯網技術降低了養殖風險和漁業生產的勞動強度,提高養殖廢水利用率,提高水產品產量、質量和效益,提高廣大水產養殖戶的收入。實現了精細投喂、科學用藥,從而降低了養殖水體污染,使漁業生產從經驗依賴型轉向科學決策型。
(5)防止了突發性漁業生產損失。漁業生產每年均有高溫季節未及時增氧造成整個魚塘魚類全部死亡的事件發生。通過對溶氧的不間斷監測和異常時增氧的自動控制,有效防范了事故的發生,減少了養殖生產意外損失。
(6)促進了漁業生產各類養殖機械的應用。通過“物聯網十農機”模式的推廣應用,漁業生產產量高、效益好且勞動強度大大減輕,養殖農戶得到了實惠,“機器換人”意識不斷增強。2017年菱湖鎮水產養殖面積4 173.3 hm2,漁業總產量64 613 t,單位面積產量15 482.5 kg/hm2;漁業生產設備有增氧機9 720臺、23 675 kW,潛水泵3 195臺、11 680 kW,發電機750臺、16 335 kW,投餌機 265臺、430 kW,青蝦篩選機160臺、80 kW,其他機械310臺、700 kW,合計漁業生產設備14 400臺、52 900 kW,單位面積配套漁業機械功率12.68 kW/hm2。
池塘是養殖的基礎,傳統的養殖方式無法推動“機器換人”。南潯區通過政策引導、典型示范、分步推進,已基本完成標準化生態池塘改造,改善了漁業生產基礎。全區共創建省級漁業主導產業示范區4個、省級特色漁業精品園9個,建立省級以上合作社8家、2 hm2以上養殖大戶2 000余家。水產養殖立地條件的改善和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提升了生產主體“機器換人”的積極性,為加快推進“物聯網十農機”打下了基礎。
建設“物聯網十農機”的資金投入量大,單個的溶氧控制系統就需4 000元左右,且僅能控制一個標準魚塘(0.4~0.68 hm2)。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型養殖方式基礎設施簡陋、生產效率低、養殖風險大,農戶缺少投入的承受能力,因此政府必須采取扶持政策和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菱湖鎮“智能水產養殖系統水產環境監測與視頻監控平臺”項目建設投入資金70萬元,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前期的養殖戶溶氧控制系統安裝中采用免成本費、僅收取維保費1 000元/年的方式,促進 “物聯網+農機”模式的推廣應用。
物聯網技術是信息技術的突出代表。新一代漁業生產經營者不僅要懂生產、會經營,更需要知信息、懂市場。“物聯網十農機”模式實現了信息的交互流通,符合廣大養殖者的需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個被認可接受的過程,為加快推廣,菱湖鎮漁業協會和慶漁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均建立示范點,并多次召開現場會開展推廣應用;慶漁堂公司更是邀請因安裝溶氧控制系統避免了魚嚎死亡的農戶現身說法、介紹經驗,促進推廣應用。
為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建立了一支精干的維管隊伍,負責平臺的管理、設備設施的定期保養維護。菱湖鎮 “智能水產養殖系統水產環境監測與視頻監控平臺”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每年由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來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慶漁堂公司“智慧水產運營服務平臺”直接為養殖戶生產提供服務,由使用農戶提供部分運維資金,并通過由公司為養殖戶優惠供應飼料及簽訂商品魚類訂單的方式為公司賺取一定的利潤,來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公司的發展。
為推進全區生態循環和養殖尾水處理,2017年南潯區已制定出臺了 “南潯區鼓勵休閑生態漁業精品園區和循環水養殖發展實施方案”,已投入2 000萬元,建設生態漁業精品園5家、池塘內循環生態養殖系統(跑道養魚)100個。其中菱湖鎮已建成3個示范基地11.1 hm2、23條水槽2 300 m2,水槽養殖總產量230 t、總產值460萬元、總利潤92萬元。2018年要進一步加強物聯網技術在跑道養魚等水產養殖新模式中的推廣應用,打造南潯區漁業生產新亮點。
目前南潯區已成立菱湖鎮、和孚鎮、千金鎮和石淙鎮4個漁業協會,并以菱湖漁業協會為基礎,建立官方網站,區農林局也即將建設信息監管平臺集成。下一步要加強漁業物聯網平臺與其他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需求信息發布、養殖與病害知識普及、漁業政策宣傳、氣象災害實時預警等,實現信息共享,提升全區漁業生產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