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鑒方 董偉

近年來,杭州市蕭山區通過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和全省農機化示范區創建,以農業“機器換人”為目標和導向,通過政府扶持、項目帶動、示范引領、培訓推動等措施,全區農業機械化事業得到了持續的發展。據統計,到2017年底,農機總動力達43.8萬kW,農機原值達5.86億元,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05%,農機化進入了高級發展階段。特別是近10年來,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智能農機裝備的引進試驗與示范應用,在省市處于領先地位,在全國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蕭山農業主要為糧食、蔬菜、花木、茶果、水產等產業,智能農機裝備主要應用于環境監測、溫室控制、灌溉、水產養殖監控等設施農業,實現農業物聯網技術與設施農業裝備的有機結合。這類應用在蕭山建有10多個基地,如杭州艾維園藝(花卉)、浙江陽田農業(草莓、番茄)、蕭山舒蘭農業(蔬菜)、杭州萬爵農業(水產)、浙江名望農業(藍莓)、杭州美人紫農業(葡萄)等,涉及花卉、蔬菜、水果的設施化栽培與水產設施化養殖等,面積為333 hm2左右。既可以電腦操作,也可以手機APP操作,當然電腦操作功能比較全面、系統,手機相對比較簡化。智能農機裝備還可將農業物聯網技術與農機結合起來,對聯合收割機、插秧機、農用無人機等的作業實現智能管理與控制。
快速、實時、準確和定位化地獲取土壤與環境(主要為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溫度、濕度與光照強度)信息,進行無線傳輸、智能化動態監測,并可以網絡遠程監測。
把監測的信息與設定值進行對比處理,自動控制開窗、卷膜、風機、濕簾、加溫、降溫、生物補光等環境控制設備,自動調控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要素,以達到設定要求。
通過應用微灌技術、信息技術、傳感技術與自動控制技術,將多項現代技術和裝備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快速檢測土壤含水量、環境濕度,并按照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需求,自動啟閉水泵和電磁感應閥,實現對農作物的按需精準灌水和施肥(液態肥)。同時,能實現遠程網絡查詢和控制。
將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在水產設施養殖中,實時在線監測水體溫度、pH值、溶氧量、鹽度、濁度、氨氮、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等對水產品生長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水質參數和太陽輻射、氣壓、雨量、風速、風向、空氣溫濕度等氣象參數,在分析所檢測數據變化趨勢及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對養殖水質環境參數的預測預警;并根據預測預警結果,智能調控增氧機、循環泵等養殖設施,實現水質智能調控,可極大避免因人為管理不當造成的經濟損失,從而對水產養殖實現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如在插秧機(70余臺)、聯合收割機(10余臺)上安裝北斗農機作業管理系統,實現農機作業精準定位、作業面積測算等;在農用無人機(8臺)上安裝自動操作系統,應用RTK技術(載波相位差分技術),可實現無人操作的植保作業,2017年蕭山飛防植保533 hm2左右。
根據調查,智能農機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真正應用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效果。
如艾維園藝(2個連棟溫室,1萬余m2),在花卉栽培中實現了溫室的智能化控制和智能化微灌與肥水同灌,使蘭花的品質得到了提高,在同行業中更具有競爭力,可使經濟效益提升5%~10%,每年增值至少5萬元以上。
如萬爵養殖(池塘循環水養魚),2017年550 m2水槽共養殖回魚1萬t。在高密度的水產養殖中,一旦水質發生問題,水產品將成批死亡,因此實時動態監測、預警十分重要。有了智能化監測、預警作保障,多了一份安全。自應用該技術以來,萬爵養殖有效控制了養殖風險。
如艾維園藝、陽田農業,通過應用智能農機裝備,系統可自主調控溫室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并實現定時灌溉、精準灌溉;同時,也可通過電腦網絡、手機隨時查看基地作業情況,操作相關設施設備。一個基地可節約1個設施設備管理操作人員,年可節約6~10萬元。同時,由于實現了溫室的自動控制,加上精準灌溉與肥水同灌,還可節約電、水、肥料成本,一般可節約10%以上。
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勞動強度大為降低;如再用電腦、手機代替機器操作,勞動過程就更為輕松與便捷。如以前對水稻機插面積、油菜機收面積等需要使用測量儀到田間實地測量,而現在無論是機手還是管理部門,可通過電腦或手機準確查看作業面積與軌跡。再如連棟大棚,一般是一個基地分多個區域的,在沒安裝智能系統時,其卷膜、微灌等的啟閉,需要一個區域一個區域人工負責操作;而安裝智能系統后,系統會按預先設定值自動完成,或遠程操作完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實施,以及農業生產水平、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智能農機裝備將會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不斷的推廣應用。那時候,也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在農業大田、農業工廠里,可以看到忙碌的機械,但看不到操作機械的農民,他們都在辦公室里,輕松地在屏幕上看著機械的作業過程,時不時地對電腦或手機進行操作。這就是智能化農業生產的時代。
要推廣應用智能農機裝備,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大扶持力度,并通過以點促面的方式逐步推廣應用;二是要不斷提升農機產品的性能,能自動控制、精確作業,便于與物聯網對接;三是要不斷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能熟練應用智能化農機裝備;四是要不斷加強農機農藝的融合,將農業生產從經驗生產提升到科學生產,能科學給出農業生產相關參數,讓機械按參數進行自動化、智能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