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無人機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由于具有作業效率高、成本低、適應性強等特點,專業級植保無人機的應用愈來愈廣泛。但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無人機應用在我國雖然火暴,但同時面臨標準不統一、技術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據悉,為規范植保無人機技術標準,提高生產效率,確保安全使用,推動行業有序發展,我國出臺了首個植保無人機技術標準——《植保無人飛機質量評價技術規范》,已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擁有植保無人機生產企業277家,國內植保無人機保有量達到1.4萬臺,作業面積超過666.7萬hm2次;但植保無人機標準化滯后,導致行業魚龍混雜,不僅質量得不到保證,坑農、害農事件時有發生,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嚴重制約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歷了高速發展后,植保無人機技術得到提升,標準制定就顯得十分必要。據了解,為適應生產企業、科研機構、推廣單位、農戶和政府監管部門對行業標準的迫切需求,原農業部曾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別下達 《農用遙控飛行器安全技術要求》和《遙控飛行噴霧機試驗方法》農業行業標準制定任務。隨后,考慮到我國植保無人機現狀和發展趨勢、植保無人機生產應用特點,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聯合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等單位又將兩項標準合并,共同完成了我國首個植保無人機技術規范標準——《植保無人飛機質量評價技術規范》(NY/T3213-2018,以下簡稱《規范》)。
據悉,該《規范》以安全為首要目標,同時參考了現有國內外標準,以我國現階段生產、研發、應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和需求為主而制定。主要涉及植保無人飛機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重點考慮了人員安全、公共安全和機具安全等因素。比如,針對植保作業常見的高溫高濕環境,規定了溫度60℃和相對濕度95%的環境適應性要求;針對作業噴幅精確對接需求,進一步改善重噴漏噴現象,規定了自主控制模式的各向飛行精度不大于0.5 m,飛行航跡須使用高精度RTK定位系統測量;針對植保無人飛機作業噴霧量均勻性較差的問題,規定了均勻性變異系數不大于40%;根據主管部門監管要求,明確了作業信息存儲和遠程監管接入功能。
同時,根據民航和原農業部相關法規,規定了空機質量不大于116 kg、最大起飛質量不大于150 kg;針對民航對無人機活動范圍的限制,規定了限高限速限距功能和電子圍欄功能要求;針對遙控信號丟失等導致的失控問題,規定了失效保護功能要求;針對田間障礙物的碰撞風險問題,規定了避障功能要求;針對田間工況通訊系統信號易干擾的問題,規定了電磁兼容性要求等。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目前國外發布的與植保無人機直接相關的標準較少,國內相關標準可參照的價值也不高,可以說,這份標準凝聚了研究機構、生產企業、監管部門、專家學者的大量研究和全行業的共識和心血。該標準雖然是推薦性標準,但意義重大。它既是目前對植保無人機的質量要求最權威、最規范的標準,給企業研發生產指明了方向,而且對用戶選購時正確鑒別植保無人機質量也有幫助;此外,標準還有利于監管部門實施科學監管。因此,該《規范》的實施,對于規范我國植保無人機的生產經營和推廣應用活動,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毋庸諱言,無人機行業產業鏈與普通高科技產品一樣,具有研發制造、銷售、應用等環節,只有通過創新驅動提升產品質量,加強行業監管,規范市場應用,才能不斷走向成熟。植保無人機更屬于新興產業,其安全性、智能化、自動化、作業質量等技術要求還會根據新的情況有新突破、新要求。可以相信,該標準出臺后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必將對推動國內植保無人機行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行業有序健康發展、不斷提升中國智慧農業的競爭力,發揮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