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除了考前的試題泄露和考后的謄錄作弊以及考試中間的傳遞和槍手替考外,使用最多的作弊手段就是懷挾了。
盡管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考場紀律作出了嚴格的規定,但還是有人以身試法,使用各種手段進行舞弊。為了防止考生懷挾,考試入場時都要經過嚴格的搜身檢查,但仍有不少人夾帶草稿或縫于衣袖,或編入發辮,或藏于硯底,或塞入筆桿,或隱于干糧中。
“科場為國家掄才大典,關系綦重,向來外場弊竇多端,士子懷挾文字入場,希圖戈獲。此等無恥之習一日不除,則真才何由得出?今年順天鄉試,朕已降旨,嚴飭所司實力稽查。聞外省夾帶之風亦復間有,不可不嚴行禁止。”
這是乾隆九年(1744)順天鄉試前乾隆皇帝作出的一段指示。然而即便是有了這段被載入《欽定科場條例》中的“最高指示”,仍然沒引起某些人的重視,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在這場鄉試中,第一場搜出21人懷挾,第二場又搜出21人懷挾,可見當時懷挾之風的嚴重程度。
不僅如此,由于乾隆派人嚴格搜查,丟棄在貢院門外墻陰、路隅的蠅頭小卷更是不計其數。“比題下,曳白者乃至二千余人”。
按照《欽定科場條例》卷30《關防·搜檢士子》中的說法,這些考生將舞弊的文字無外乎“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已有藏于褻衣裈褲中者”。那么,這些人帶進考場的東西到底有多大,為什么那么容易帶進考場呢?
筆者曾經見過朋友收藏的清代《四書》和《禮經》兩本小書,也就是三指寬四指高的樣子,非常容易攜帶。記得那上面還有“舟車便覽,勿帶入場”的字樣,這個“入場”的“場”就是考場,這頗有點今日香煙盒上“吸煙有害健康”的味道,因為誰都知道,印刷這種小書的目的,就是作弊。
據報載,1997年5月5日,微型石刻印刷書《五經全注》在開封被發現。這套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印有30萬字的《五經全注》問世于清朝光緒年間,是當時考場作弊的專用書,其內容包括了《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五種儒家經書的全部內容及宋代儒學大師的詳盡注釋。
眾所周知,從元朝皇慶二年(1313)開始,科考大綱就規定所出題目必須在“四書”“五經”內進行,而且發揮題意也只能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藍本,這種限制考生自由思想的框框一直延續到明清,所以這樣的小書應該是量體裁衣,專門為考生作弊而制作的,“勿帶入場”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
筆者2012年5月在西安曾經有幸見過一件麻布坎肩,也就是我們如今說的小馬甲,這件寬50公分、長55公分的小馬甲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據解說員介紹,這些用鼠毫之筆寫就的文字,共抄錄了62篇八股文,有4萬多個漢字。
所謂“鼠毫”,就是用栗鼠(俗稱黃鼠狼)尾毛制成的毛筆,在唐代何延之的《蘭亭始末記》中,就曾經有“鼠須筆”出現:“ (王羲之)揮毫制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無比。”元代詩人謝宗可甚至寫有詩《鼠須筆》:“莫笑硯池濡醉墨,絕勝倉廩飽陳紅。平生嚙盡詩書字,散作龍蛇落紙中。”
為了作弊,用這樣的辦法精抄文字,放在今天,也是個奇跡,古代的考試作弊者,可謂是用心良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