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華
摘要: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對于網絡安全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觀點,為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思想智慧、指導依據和抓手措施,也給網絡暴力的規范治理、大學生如何規避網絡暴力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關鍵詞:網絡安全觀;規避;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網絡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損壞社會公德,甚至影響社會穩定。[1]大學生既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參與者,也可能成為其受害者。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在微博、論壇、社交APP等網絡空間極度活躍,他們在網絡暴力參與者當中也可能占有較高的比例。網絡暴力現象既是網絡安全建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近年來大學生樹立網絡安全觀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網絡安全觀包括主權觀、國家觀、發展觀、法治觀、人民觀、國際觀、辯證觀七個方面。其中發展觀、法治觀、人民觀與國內網絡暴力的規范與治理休戚相關。大力開發網絡信息核心技術,保障安全可信,從而防范網絡暴力;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共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文明,由內防范網絡暴力。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化解網絡風險,依法治理網絡暴力,這些理論智慧都對大學生規避網絡暴力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法治教育
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亦不是法外之地,規范是第一前提。網絡參與主體包括網民、管理者、運營者、執法部門等。網絡規范需要網絡法制保護與管理,而參與者需要知法懂法,明確了解網絡法律保護什么,禁止什么,明確各方的權、責、利,這種網絡安全法治教育在高校仍未全面開展。大學生是參與網絡的主力軍,有些甚至是意見領袖,如果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后果不堪設想。首先,高校應將法治精神植入校園精神文化之中,校園精神文化是高校師生在長期的教學生活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具有法治意識的價值判斷是大學生參與網絡活動的前提。其次,舉辦相關網絡安全法治教育活動,讓法治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公正、平等、權利、秩序為價值取向的法治精神融入其中,將規范、防范、制止等行為在活動中實現其教育意義逐漸形成高校大學生的法治自覺,內化成他們在網絡行為中的習慣行為。再次,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思維與法律意識可以在課堂中培養。高校應開設相關的公共基礎課,課程內容專門針對網絡法治教育,引用網絡暴力、網絡犯罪等方面“身邊的例子”,利用新媒體多渠道、多元方式開展網絡安全法治教育。
在網絡參與過程中,大學生需要學會保護自身信息,因為信息在網絡上泄露幾率極高,也容易讓網絡謠言者有可乘之機。同時大學生更應樹立網絡法治意識,不造謠,不誹謗,不人云亦云,堅持正確的是非判斷與價值取向,在網絡上不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的言論,更不應該深涉其中,成為網絡言論推波助瀾的煽動者與鼓吹者。
二、提升大學生網絡文化道德建設
網絡安全觀強調的網絡文明,需要培育社會契約意識實現理性回歸,強化大學生法治學習提升應對網絡暴力的素養,除此之外,高校更應呼喚傳統人文精神,促進文化救贖。
網絡文化,魚龍混雜。在網絡上傳播色情、暴力、教唆犯罪、以訛傳訛等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青春年少,無論從心理上或生理上都易受到這些信息的撥動。因此,如何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讓大學生規避網絡暴力?這既需要網絡運營主體自查自糾,不傳播不健康的、錯誤的信息與言論,管理者要及時發現、過濾和刪除網上有害信息,嚴懲網絡運營者,發動廣大學生積極舉報,吸引年輕大學生成為監管主體,采取“招募網絡安全志愿者”等形式,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齊抓共管,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生態。其次,也需要完善大學生自我文化修養,提升自身審美品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學生的道德素質。中華文化璀璨悠長,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益于陶冶大學生情操,樹立家國意識,不至于成為某些嗤之以鼻的“腦殘粉”。高校應大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歷史,通過多種渠道與手段深切感受中國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歷史如一面鏡子,文化如一葉扁舟,自省與承載將讓當代大學生祛除浮躁不安,保持理性、冷靜、積極的心態參與網絡活動,規避網絡暴力。
三、強化大學生他律、自律心理建設
網絡安全既強調他律,也強調自律,兩者缺一不可。新媒體環境下,各種社交APP層出不窮,林林總總的直播平臺、不時更新的短視頻APP、曇花一現的網絡紅人,應接不暇,搶人眼球。大學生如果沒有較強的自律意識,很難不被吸引。在網絡參與過程中,浮夸虛無、煽動鼓吹等言語比比皆是。比如在某些明星直播過程中,網友彈幕語出驚人,常常出現“丑”、“惡心”等各種謾罵惡語。一些大學生“鍵盤俠”們有時甚至舉著“正義”的旗幟對他人進行“人肉搜索”,侵害他人權益。“技術具體了社會,社會利用了技術”,兩者之間存在著辯證互動的關系。[2]科技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人類出了諸多難題。能否自律,能否接受他律,維護他律,值得我們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們深刻思考的問題。他律是一種外在規范,自律才是能給自己持續動力的立世源泉。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提升大學生自律的有效手段。自律即自由,大學生應加強對“自由”的心理建設與多維認知,自由不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隨意發泄;也不是抱著“法不責眾”心理隨波逐流;更不是為“一己私欲”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網絡自由是一種能力與責任,需要全面系統的知識儲備、客觀冷靜的理性判斷、擔負自己所言所行的后果;網絡自由是一種欲望的選擇,欲望愈多,網絡言行就會超出自己的掌控范圍,感性、狂野,甚至自食惡果,網絡自由是欲望的減法,真誠、純粹的態度才能收獲真正的自由;價值觀是自由的基石,正確的價值觀是實現網絡自由的真正源泉。因此,加強大學生對“自由”的真正理解,才能規避網絡暴力,不參與其中,更不受其害。
綜上所述,網絡安全觀是一個宏觀又微觀的概念。“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當代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遠大的家國理想,運用網絡平臺提升自己的科學理論、文化知識、思想修養,凈化心靈,規避網絡暴力,弘揚社會正氣。
參考文獻:
[1]彭蘭.如何認識網絡輿論中的暴力現象[J].中國社會科學報, 2009-8-25.
[2]蔡文之.網絡傳播革命: 權力與規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8):33
作者簡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講師,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