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軍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并研究提出了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高中體育這一基礎學科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在背景下擁有了極為特殊的作用。筆者具體結合教學理論、教學實踐活動,針對培養體育核心素養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促進作用作以下簡析。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強高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必修課程。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運動認知能力、健身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運動認知能力指學生對體育健身知識、運動技能和相關健康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的能力。它伴隨著思維、理解和感悟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先決條件。
健身實踐能力是指學生為完成設定的體育鍛煉任務,聯系實際采取的有意參與、練習強化、比賽運用和持續健身的決策能力。它伴隨著動機、態度及價值取向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實現載體。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學生在多變的健身環境中,表現出身體、心理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調適能力。它伴隨著調節、適應和控制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呈現結果。
學生在掌握了必備的運動的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進行健身實踐。實踐產生樂趣。在樂趣的激引下,學生就會自發地進行體育鍛煉,養成鍛煉的習慣,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調節的能力。這樣,學生不僅增強了體質,而且強化了心理,提升了社會適應能力,達到了更為全面的健康。反之,當在后者中獲得快感,也完全可以促進健身實踐,從而達到實踐能力、運動認知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總之,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都是“自主健身”這一體育核心素養必不可缺的構建要素(如圖1)。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planning)簡稱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職業生涯規劃是由知己、知彼、抉擇、目標、行動等五大要素組成。

圖1
進入大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走上了職業之路。正處在人生航向選擇的重要階段的高中生,如果對于職業生涯沒有清醒的認識,對于自己的發展都會有著很嚴重的后果。
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據興趣、愛好、個性、能力、價值觀、特長、經歷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各方面主客觀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為自己定下事業大計,籌劃未來。
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影響其文理科的選擇和高考志愿的填報,還會影響以后的專業認同、職業決策、工作滿意度和生活幸福感。因此,應該高度重視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生涯輔導,不斷增強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強調:其一,學習過程是一種積極的認知過程。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每個知識的學習都要經過獲得、轉化和評價這三個認知學習過程;其二,他非常重視人的主動性和己有經驗的作用,重視學習的內在動機與發展學生的思維,提倡知識的發現學習。
根據這個理論,筆者在進行體育教學時,特別關注課堂導入部分。導入部分會根據學生了解、掌握的信息為切入點,把學生的已有經驗帶入課堂,從而把學生引入新知識的學習中。比如在進行背越式跳高桿前技術教學。在助跑起跳環節,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進行各種形式的助跑不過桿練習,直線的、斜線的起跳,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線路的約束(弧線),固定腳的起跳(外側腳),這樣過渡不僅自然,有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更能促使學生對自身的客觀認識能力提升,也就是促進知己要素的提高。而“知己”是一切行為的起點,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起始與最為關鍵的要素。長期以往,對于已具備充足的認知能力的高中生而言,體育課堂實踐將會成為他們不斷“知己”的重要過程,為其它四項職業生涯規劃要素的提升奠定基礎、創造可能。
班級就是一個小集體,小社會。體育與健康課程所形成的“社會現象”,也是任何其他學科所無法產生和取代的。體育課堂實踐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傳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來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間,有著很多種的學習方式,比如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競爭學習等。在進行合作學習時,不同的同伴,不同性格的同學,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協作完成任務。
體育鍛煉中新的技術技能的掌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個練習的過程,就是磨練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調節的能力。不氣餒不服輸不放棄,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更是他們離開學校后干任何工作所需要的品質。所以在課上,經常會采用一些探究、分組合作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的能力與藝術。比如在進行學生最不喜歡的耐久跑練習中,摒棄傳統的枯燥的繞圈跑方式。采用小組定量定時練習法,把一個班的學生進行同質分組,組員在課前商量好練習的次數和時間,教師提一些有效建議。在耐久跑練習中,小組內部成員擺脫了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每個同學都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更好地發揮了團隊的力量,相互鼓勵,不畏艱難,堅持完成既定目標。這在磨煉學生意志、提升心理調節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又促使了目標的達成,更增強了職業生涯規劃五要素中知己知彼能力,提高學生的目標性、抉擇力、行動力。
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有了很好的心理準備,就要開始進行健身實踐。在實踐中,去體驗運動帶給你的身體心理上的沖擊。正確的鍛煉習慣,良好的健身行為,需要每次課的強調。準備活動的必要性;運動前后的合理補水;運動中的衛生習慣;運動后的放松方式;運動的頻率和強度;身體的自我監測(通過心率來監測)。掌握了這些知識,健身實踐才會起到真正服務身體的作用;培養了這一能力,既讓學生得到了運動體驗,獲得了健身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行動力,又養成了學生自主健身的鍛煉習慣,培養了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從某種意義上也能提高學生制定職業規劃后的一個長久的貫徹性和堅持能力。通過自己認知而做出抉擇的這樣一個目標,沒有一個行動力,沒有一個強的實踐能力是很難達成的。而體育課上擁有比其他任何文化課更多的鍛煉行動力、鍛煉實踐能力的時間、空間和手段。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并不在“求新”,而是我們體育教育一直以來的目標和追求。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終身體育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等內容,這些都是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直接體現。在對高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又有著普遍聯系與較強的促進作用。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體育教育也要生活化。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幫助學生培養其體育核心素養,讓他們全面地認識自己,更從容地應對職業生涯提前規劃,進而自己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和發展方向,以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和生命的意義。而基于體育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有體育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