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棟梁
摘要:利用文獻分析法對當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并從金融支持是否能夠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供需分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分析和創新金融支持等4個方面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以期把握當前研究進展,展望未來研究趨勢。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3;F83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17-0005-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7.00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current relevant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 was comb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n was summed up from 4 aspects, such as whether financial support can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 the financial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 the financing dilemma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 and innovative finan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grasp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speculate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ubject; financ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提法較早出現在部分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文章中,但是被官方正式提出和獲得較高關注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農業經營主體是指直接或間接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的任何個人和組織[1]。雖然2012年以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出現在官方正式文件中,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同時也是“三農”問題研究的高頻詞匯,但是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無權威概念,主要把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類型。實際上,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并無本質不同[2],因此本研究并未嚴格區分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具有顯著的收入效應和就業效應[3],但是仍面臨著不少發展瓶頸與難題[4]。在金融支持方面,主要體現為融資難等問題。學者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概括起來主要有金融支持是否能夠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供需分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分析、創新金融支持等。
1 金融支持是否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
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5],增加農村金融等生產要素的支持[6]。在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機理方面,孫勇智等[7]認為金融支持有利于增加農業投資、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農業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等,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在不同金融類型的作用范圍方面,汪艷濤等[8]運用山東省膠州市農戶調查數據實證了農村金融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影響。發現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金融機構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有資金對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影響不盡相同。其中通用性金融支持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種養大戶的培育都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是對農業企業的影響不顯著;專用性金融支持對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培育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對種養大戶的培育影響不顯著;自有資金對幾種主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都有正向顯著影響。蔣例利等[9]考察了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及其財政金融服務的理論關聯與現實狀況,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財政金融服務績效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過程中,財政金融支農服務的整體績效水平明顯提高,確保了中國在農業勞動力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增長,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肯定了財政金融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中的積極作用,但是把財政金融作為中國勞動力減少情況下糧食增產的重要影響因子尚值得商榷。洪正[10]比較分析了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督效率及其對農村融資狀況的影響,結果表明,資金互助社與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相比,能有效實施相互監督和合同互聯,與專業合作社或龍頭公司聯合發展時可顯著改善農村融資狀況。
至于金融支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類型的作用效果,王偉[11]認為完備的家庭農場金融服務體系是美國家庭農場不斷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肖衛東等[12]對荷蘭家庭農場的經營特征和制度實踐進行了梳理與分析,發現普惠的農村金融體系是荷蘭家庭農場健康成長、快速發展的制度支撐之一。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為金融支持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
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供需分析
2.1 金融需求分析
2.1.1 融資需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金融需求有信貸需求、保險需求和期貨[13],根據用途可以劃分為生產性金融需求和生活性金融需求。馬燕妮等[14]研究了山東、陜西、山西省11個縣、36個鄉(鎮)、82個村的245個蘋果專業大戶借貸資金用途,發現專業大戶借貸用途較為分散并呈現多樣化特征,其中正規借貸以生產性借貸用途為主,非正規借貸生產和生活用途并重。也有其他學者對專業大戶的生產性借貸進行了研究[15-19]。余波[20]、王嘉[21]研究表明家庭農場融資用途也是以生產性支出為主。但是對于農業上市公司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類型,情況卻有些特殊。幸素園[22]研究了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募集資金投向,發現背農投資現象非常普遍。資金投向主要用于非農產業,如房地產、生物制藥等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同時也存在相當數量的公司將籌集到的農業項目資金閑置不用,并且具有群發性特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申請獲得貸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般具有信貸需求,但是僅以此為標準就會忽略掉那些未表達的或隱藏的信貸需求,如因金融機構的抵押擔保要求、信貸交易成本過高、不愿承擔潛在的喪失抵押品風險或無法償還貸款風險等原因而被抑制的信貸需求[23]。Mushinski[24]將農戶信貸需求分為名義信貸需求、有效信貸需求和潛在信貸需求三類,并提出了對其識別和分類的機制。周楊[23]借鑒這種分析框架,分析了遼寧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面臨的信貸需求現狀及特征[17]。王薔等[25]以四川省為研究區域,分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特征,主要有借款意愿強烈、借款渠道較為單一、借款用途集中、借款周期符合農產品生長周期、實際借款利率較高、借款額度需求較大等特點。孫立剛等[26]在分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征的基礎之上提出,新型主體在融資需求上存在融資需求多樣化、融資需求長期化與季節化并存、融資周期不等等新特征。華中昱等[27]通過對甘肅、貴州、安徽3省的6個貧困縣調研發現,農信社是貧困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主要渠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抵押擔保類的貸款需求旺盛,并具有融資金額規模化、用途多元化的特點。
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受信貸約束的程度也不一致。闞立娜等[28]利用Heckman選擇模型對陜西省楊凌示范區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需求、正規信貸約束程度以及資金缺口情況進行研究,發現不同經營主體在資源稟賦、經營能力和社會資本等方面存在差異,其信貸需求、受到的信貸約束以及資金缺口也都不同。相較于普通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具有更廣泛的可抵質押物和社會資本,因此受到的正規信貸約束更小,從而形成的資金缺口也相對較小。
在具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類型方面,劉明軒等[29]利用全國10個省份抽樣調查數據,從金融服務需求程度和需求類型兩個方面對比分析了農場類農戶、以農為主的普通農戶、以農為輔的普通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發現當前中國農戶金融服務需求主要集中于借貸服務和保險服務兩方面,從金融服務需求程度來看,農場類農戶較后者更強烈,并且在需求類型上對借款服務的需求最強烈。研究指出農戶類型和地區變量是農戶金融服務需求程度重要影響因素。
2.1.2 風險防控需求 由于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季節性和農產品本身的特性使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著自然或市場風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規模經營為收入主要來源,風險更為集中,一旦遇到自然或市場風險就有可能造成巨大損失,以致其對農業保險的依賴大大增加[30]。喬立娟[31]研究了蔬菜產業生產經營主體經營風險水平,發現蔬菜種植大戶風險水平最高,而蔬菜專業合作社風險水平最低。農業保險能夠分散和轉移農業風險,是一種有效的農業風險保障機制[32],并且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須主要通過農業保險進行風險防范和化解[13]。目前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需求的主要因素有收入高低、是否有政府的財政補貼、農業生產經營規模的大小、保險的認知程度、農業風險的發生頻率和損失程度等[33]。
2.1.3 金融服務需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出了多樣化的需求,如支付結算服務、金融知識宣傳服務[34,35]等,而不僅僅是存貸款、農業保險等。但是目前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的研究對此關注不多。
2.2 金融供給分析
2.2.1 資金來源 農村金融包括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36]。正規金融以合作性、商業性、政策性金融以及新型農村金融為主體,非正規金融主要以民間借貸、地下錢莊等為主體[37]。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資金主要來源有自有資金、金融機構貸款(含小額貸款公司)、民間融資、股票、債券融資等[38],其中既有來源于正規金融渠道的資金,也有來源于非正規金融渠道的資金。較強的信息優勢和成本優勢某種程度上可以滿足農民的貸款需求,是非正規金融存在的主要優勢。但是由于其規模較小,且受金融監管嚴格,其影響有限。
2.2.2 風險防控機制 目前,在農業生產中可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選擇的風險防控機制主要為保險、擔保和期貨等。在農業保險方面,中國已經建立起以商業性保險公司為主要經營主體的農業保險供給制度[33]。沒有政府的公共財政補貼,農業保險就難以持續經營和發展[39]。因此肖衛東等[40]建議將公共財政補貼農業保險政策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合起來,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張燕媛等[41]認為現有的農業險種布局應由“保成本”朝著“保市場、保價格、保收益”的方向調整,意味著農業保險在運行機制上應當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政府引導”轉變,而且應緊密契合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加快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在農產品期貨市場方面,毛政等[13]研究發現相較于銀行業對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期貨市場等其他類型的金融市場支持發展相對緩慢,運用期貨市場增強農產品市場活力對金融機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蔡勝勛[42]認為關鍵品種缺失、政策約束、期貨市場與農民的對接機制不暢是制約當前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為期貨市場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
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分析
融資困難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造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的既有經營主體自身因素,又有金融機構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43]。林樂芬等[44]通過對江蘇省鹽城市46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查分析,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特點及弱質性、銀行等金融機構量身定制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滯后、政府財政金融政策等外部環境制約等三個方面是造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具體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合作社方面,鄭丹等[45]對山東省青島市、青海省海東地區兩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狀況進行了調研分析,發現合作社制度的缺陷、成員自身的實力和投資意愿、外部的金融支持、政府的制度保障等是造成合作社資金缺乏的主要原因。其他研究也證明了上述結論[46-48]。
3.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因素
造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的自身因素首先是內部管理問題[34]。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處于發展階段,管理方式上還帶有家庭式管理的烙印,這在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體現得更為明顯。農業企業面臨著經營狀況不穩定、貸款規模較大、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②融資有效抵押物不足[49]。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可用于抵押貸款的除農機等生產資料外,最有價值的就是房屋和流轉的土地。但是以房屋和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還存在現實困境[50],特別是目前的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還存在許多問題[51]。③資金回收期長且效益偏低。由于農機購置、土地流轉等投資活動對資金的依賴性很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強烈[47],需求額度大額化,期限逐漸長期化。但是由于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和生產周期性,導致其資金回收周期長而且風險大,效益低。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金融認識不充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者多由傳統農民轉變而來,其對金融知識的掌握往往不足,認識也不充分,加之從金融機構獲得資金需要一定的程序,使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把自己排斥在主流金融體系之外[34]。
3.2 金融機構因素
造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的金融機構的因素主要有產品和服務創新不足、利率和交易成本偏高[17]等。在信貸方面,商業銀行自身的信貸政策制度,如評級準入、貸款要素設計和業務流程等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不相適應[52]。在農業保險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化、專業化程度較高,多樣化、差異化分散經營的規避風險措施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其對農業保險有較高的需求[41]。但是當前農業保險產品可選的保障類型比較少,保成本和產量的多,保價格和保收入比較少見[33]。在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方面,上市品種體系不完善,關鍵產品缺失;糧食和部分大宗農產品的期貨交易量急劇下降,市場主體大量退出;期貨市場與農民的連接機制未能建立起來等問題依然存在,迫切需要適應市場需求推出新品種,修改期貨合約設計,推進品種上市機制改革,并加強期貨市場與銀行、保險公司的合作[4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考慮,會上調貸款利率。有地區農村商業銀行、合作金融機構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普遍上調利率30%~60%[53]。另外,客觀存在的繁雜貸款手續、在貸款過程中或多或少出現的人情交易費用等都增加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成本[42]。
3.3 政府政策因素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的政府政策因素主要有:缺少風險分擔機制,缺少信貸補償機制,缺乏統一規范的涉農信用等級評定,缺乏社會化中介服務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農業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等[42]。風險分擔機制主要指針對農業保險業務,尤其是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共財政補貼農業保險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普遍政策,但是目前中國農業保險的公共財政補貼制度還面臨著補貼力度仍明顯弱于發達國家、補貼制度不健全、補貼項目較為單一等問題[40],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較低、補償條件較為苛刻、品種較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的弱質性導致商業擔保公司要么不愿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用擔保,要么擔保費用過高。需要政府創新體制機制為支農信貸做擔保,但是目前政府的信貸補償機制較為薄弱[42]。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級工作相對滯后[17],金融機構間不能共享評價結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信貸主體的信用價值難以發揮作用,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信用信息支撐而影響其貸款獲得。農村社會化中介服務的不完善制約了農村土地以及財產的評估、登記和交易。而且在現行的土地制度下,缺少農村產權交易和退出機制,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意接受土地經營權等抵押貸款[42]。另外,土地流轉配套機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金融機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積極性[54]。在農業補貼政策方面,雖然政府近年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不斷加大,但是仍然存在著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補貼不合理、資金支持范圍并未涉及所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政支農資金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比例較少等問題[34]。
4 創新金融支持
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至關重要。主要從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發展、完善現有金融體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45,55,56]等方面入手。在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發展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加強自身管理,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力度[42];完善財務制度,積極參與信用評估;加強與金融機構的信息溝通與合作,提高金融機構對其信任度以提高正規信貸可得性[57]。另外農業企業相較于中小企業融資更難。農業企業在規模擴張過程中,其與農戶之間“雙重融資”“相互融資”可以有效解決雙方發展中的資金問題[58]。對農業專業合作社而言,建起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平臺,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互助機制為其成員提供承貸承還和信貸擔保,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資金互助組織和村鎮銀行等,也是解決其信貸需求的一種途徑[59]。
在完善現有金融體制方面,一是要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60]。金融機構應針對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特點和資金需求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金融產品,差異化地定制服務,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方案[42]。P2P信貸融資、基于大數據小額貸款融資、眾籌融資、供應鏈融資[42]等互聯網金融模式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較高的契合性[61,62],可以更好地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加快商務轉型以配合國家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方針[42]。二是要創新抵押擔保模式。目前生物資產抵押融資[63]、土地經營收益權擔保貸款[7]、“兩權”抵押[64]、存貨質押、倉單質押和訂單質押[34]在有的地區已經率先進行了試驗或已經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三是要完善金融服務。包括增加金融機構服務網點[65]、改善電子支付服務、簡化信貸手續和增加個性服務等[60]。四是要強化金融機構間的合作關系,即加強銀行之間、銀行與保險、銀行與擔保、銀行與小額貸款公司之間的合作[60],促進農村金融體系建設。
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方面,政府要在財政支持、信貸補償、確權頒證和產權交易、信用環境等方面加大力度,改善政策環境[42,66]。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需要構建包括信貸、保險和期貨等在內的多元化金融支持體系[67],這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支持,這或許是未來農村金融發展的出路所在[68]。政府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也要完善信貸補償機制、完善擔保機制,提高風控水平[69]、創新財政支持方式,特別是農業補貼政策;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有利于激活農村土地資產,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權融資[42]。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應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信用評定范圍,健全信用評價體系[45],建立起各金融機構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的數據庫,為新型農業主體的融資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最后,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17],克服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人力資本制約。
5 結語
縱觀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研究,大多數研究分析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體金融支持狀況,但多為個案研究。對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研究還比較欠缺。今后,應從以下方面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研究:①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及影響因素;②金融風險及風險管理;③“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產品創新;④抵押擔保體系建設研究;⑤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義珍.中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新疆農墾經濟,1998(5):7-9.
[2] “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沒本質區別”_財經_中國網[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30415/1386822.shtml.
[3] 魯釗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福利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6(6):41-58.
[4] 黃祖輝,俞 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
[5] 孔祥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合作社的角色定位[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3(11):29.
[6] 吳 超,鐘 輝.金融支持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在哪里[J].財經科學,2013(2):1-10.
[7] 孫勇智,孫啟明.信貸模式創新、金融支持與農村經濟發展——以黑龍江省為例[J].當代經濟研究,2013(7):72-77.
[8] 汪艷濤,高 強,茍露峰.農村金融支持是否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理論模型與實證檢驗[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4(5):89-99.
[9] 蔣例利,王定祥.財政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績效評價[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54-64.
[10] 洪 正.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可行嗎?——基于監督效率視角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1(2):44-58.
[11] 王 偉.美國家庭農場的金融服務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3(8):12-15.
[12] 肖衛東,杜志雄.家庭農場發展的荷蘭樣本:經營特征與制度實踐[J].中國農村經濟,2015(2):83-96.
[13] 毛 政,蘭 勇,周孟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供給改革探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1):9-14.
[14] 馬燕妮,霍學喜.專業大戶借貸行為分析——基于全國245戶蘋果專業戶微觀數據的統計分析[J].農村經濟,2017(4):56-62.
[15] 羅振軍.種糧大戶借貸行為及其福利效果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7.
[16] 馬燕妮.規模化蘋果專業戶借貸行為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17] 周 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需求和信貸約束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7.
[18] 劉 笛,李琴英.農業經營主體生產性融資需求實證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7(2):86-96.
[19] 郭麗麗.新形勢下種植大戶借貸行為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4.
[20] 余 波.南通市家庭農場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21] 王 嘉.新疆家庭農場融資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6.
[22] 幸素園.基于產業化視角的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23] 周 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需求和信貸約束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7.
[24] MUSHINSKI D W. An analysis of offer functions of banks and credit unions in Guatemal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6(2):88-112.
[25] 王 薔,郭曉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問卷分析[J].財經科學,2017(8):118-132.
[26] 孫立剛,劉獻良,李起文.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5(5):20-24.
[27] 華中昱,林萬龍.貧困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狀況分析——基于甘肅、貴州及安徽3省的6個貧困縣調查[J].農村經濟,2016(9):66-71.
[28] 闞立娜,李錄堂,薛凱文.農地流轉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需求及約束研究——基于陜西楊凌農業示范區的調查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4-111.
[29] 劉明軒,姜長云.農戶分化背景下不同農戶金融服務需求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1-78.
[30] 陳五湖,印 筍.促進農業保險和家庭農場互動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4(4):36-37.
[31] 喬立娟.蔬菜產業生產經營主體風險管理研究[D].石家莊:河北農業大學,2014.
[32] 李新光.中國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6.
[33] 陳莉芬.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6.
[34] 夏 雪.金融創新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5.
[35] 楊 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6.
[36] 孫玉奎,馮 乾.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差距關系研究
——基于農村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整體的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14(11):65-74.
[37] 房啟明.農村正規金融供給非均衡性評價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38]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調查統計處課題組,郭云喜.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變化帶來的融資渠道以及制度政策跟進[J].金融與經濟,2013(12):23-27.
[39] SMITH V H,GLAUBER J 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J].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 Policy,2012,34(3):363-390.
[40] 肖衛東,張寶輝,賀 暢,等.公共財政補貼農業保險: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J].中國農村經濟,2013(7):13-23.
[41] 張燕媛,袁 斌,陳 超.農業經營主體、農業風險與農業保險[J].江西社會科學,2016(2):38-43.
[42] 蔡勝勛.新形勢下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路徑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5):87-90.
[43] 郝志瑞.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金融支撐體制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2016(12):121-123.
[44] 林樂芬,法 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深層原因及化解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5(7):150-156.
[45] 鄭 丹,大島一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匱乏現狀、原因及對策[J].農村經濟,2011(4):76-79.
[46] 鄒 玄,何蒲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問題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21):5456-5459.
[47] 劉 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及其對策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3):738-742.
[48] 張 霞,周 平.破解浙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3(9):1210-1213.
[49] 丁 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探析——基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視角[J].農村金融研究,2014(6):68-71.
[50] 胡 建.農村土地抵押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 2015.
[51] 黃賢金,漆信賢.基于供給側的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需求與可獲性研究——以常州市武進區為例[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1):1-12.
[52] 孫立剛,劉獻良,李起文.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5(5):20-24.
[53] 王 華.金融助力廣西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策探討[J].金融經濟:理論版,2014(12):28-30.
[54] 冷真真,章 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2017(7):55-56.
[55] 劉婷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困境與金融支農改革路徑[J].農村經濟,2016(3):73-77.
[56] 張啟文,黃可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體系創新研究[J].學術交流,2015(7):130-135.
[57] 郭紅東,陳 敏,韓樹春.農民專業合作社正規信貸可得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1(7):25-33.
[58] 方行明,李象涵.農業企業規模擴張與金融成長創新——基于雛鷹公司產業化模式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1(12):35-43.
[59] 鄭有貴.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路徑與政策研[J].農村經營管理,2008(4):26-30.
[60] 肖福英.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金融創新路徑[J].農業經濟,2017(3):95-97.
[61] 江維國,李立清.互聯網金融下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模式創新[J].財經科學,2015(8):1-12.
[62] 周明明,王余丁,張瑞濤,等.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以互聯網金融為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7(4):176-177.
[63] 王 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物資產抵押融資風險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64] 讓“兩權”抵押點土成金不再難[J].領導決策信息,2016(33):14.
[65] 阮榮平,鄭風田.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力度[N].經濟日報,2017-07-11.
[66] 江維國.家庭農場發展中的金融支持體系構建[J].南方金融,2014(2):56-58.
[67] 蘭 勇,周孟亮,易朝輝.中國家庭農場金融支持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5(6):48-56.
[68] 溫鐵軍,姜柏林.把合作金融還給農民——重構“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J].農村金融研究,2007(1):43-44.
[69] 郭婭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擔保的政策取向及發展路徑[J].農業經濟,2016(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