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璇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汕尾 516600)
2016年5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旨在促進外貿回穩向好,使經濟平穩運行。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對外貿易來說,形勢局面較為復雜嚴峻,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促進外貿回穩向好,對國民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汕尾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可忽視。在此契機下,汕尾市應對此作出積極的反應,如何利用SWOT理論分析汕尾對外貿易的形勢,明確其優勢劣勢和機遇挑戰,這對汕尾經濟的發展以及擺脫汕尾落后的現狀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汕尾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臨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海岸線長455.02km,占全省岸線長度11.06%。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2個港口和3個海湖,全市沿海200m等深線內屬本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2.38萬km2,占全省海洋國土面積的14%。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國沿海開放第一類口岸,具備發展深水碼頭的優良天然條件,正在規劃建設的汕尾新港可建成8-10個10萬噸級以上的泊位。汕尾水路距香港81海里,距臺灣高雄港200海里,距太平洋國際航道12海里,陸路距廣州240公里、深圳150公里、汕頭160公里[1]。隨著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汕尾毗鄰珠三角的區位優勢明顯。
土地資源方面,汕尾總面積5271km2,在廣東省排名中等,汕尾市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千米以上的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米,位于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山地;南部沿海多為山地、平原;全市轄區土地總面積735.29萬畝,農用地面積595.47萬畝,建設用地面積68.48萬畝,未利用地面積71.33萬畝,是粵東第一土地大市。水產資源方面,也是極為豐富的。分為海洋、淡水、和海淡水三類。海洋經濟水產品種有14類107科173種,淡水經濟水產品有7類13科41種[2]。此外,旅游和文化資源極具吸引力。紅海灣旅游區是廣東省十大濱海旅游景區之一,陸豐金廂灘旅游區素有“粵東旅游黃金海岸”之稱,還有國內唯一國際水準沙灘高爾夫球場的海麗國際高爾夫球會,陸河縣的中國青梅之鄉,海豐縣的中國水鳥之鄉等等。而且,汕尾空氣純度高,長期居全省空氣質量前三名。同時,汕尾是革命老區之一,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是汕尾的海豐縣;有彭湃同志的故居;還有紅四師師部舊址和紅軍墓等。
汕尾經濟發展速度連續十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居全省前列,形成了電力能源、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如圖1所示。隨著汕尾電廠、陸豐核電、海豐華潤電廠、寶麗華電廠等重點能源項目的推進,電力能源優勢進一步顯現,汕尾將成為重要的電力能源生產基地。此外,電子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如:信利國際、德昌電子的發展,成為粵東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圖1 汕尾支柱產業
2016年,汕尾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2.2億美元,同比增長0.7%,扭轉了2014年以來持續下滑的趨勢,2016年全年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6宗,比上年增長6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4443 萬美元[3]。
經濟外貿政策方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著眼于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把協調發展提到新的高度,全力實施脫貧攻堅,為欠發達地區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性機遇。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補齊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安排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汕尾,要求汕尾“心無旁騖向西發展,主動全面融入珠三角”,進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融入“一帶一路”。同時,《國務院關于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27號)和《廣東省促進外貿回穩向好實施方案》(粵府〔2016〕52號)做方針指導,汕尾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出臺有針對性的配套措施,加大市場開拓和企業服務力度,努力促進外貿回穩向好。
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方面,2015年初,市委、市政府修訂《市、縣領導調研幫扶重點外貿企業工作方案》,落實25名市、縣黨政領導對全市42家重點外貿企業進行分工掛靠幫扶,開展“暖企行動”,并促進外貿企業加強與各商業銀行溝通協作,鼓勵各商業銀行發揮各自優勢,支持外貿企業擴大融資渠道。
2011年2月18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批復《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基本框架方案》,在海豐縣西部開發了200平方公里的與深圳市合作的特別合作區,正式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首期10平方公里產業轉移工業園已經啟動,深汕特別合作區以PPP模式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整體開發建設中。2015年底,共實現簽約項目168個,動工項目90個,投資總額592.6億元,已投產項目7個,總投資額111.7億元;規劃建設了深業科技城、國際創客基地等科技創新平臺,引進了一批高科技企業[4]。近兩年,深汕合作區引進建設了國內著名企業,如華為、騰訊、華潤等大數據產業項目,金科、萬澤、萬達杰等新材料產業項目。截止2017年3月底,完成了省市督辦的投產項目1個,主體施工項目7個,樁基建設項目7個,已供地但未動工項目10個,同時,還推進了計劃外9個產業項目動工,其中投產項目5個,主體完工項目2個,主體施工項目2個。深汕合作區力爭使產業層次與深圳市的產業水平相銜接,以此推動更多珠三角的優勢產業、優質企業把生產環節布局到合作區。
從近幾年的統計數據來看,香港是主要出口市場,一般占出口總值的八成左右。而進口方面,則主要是臺灣地區、日本和韓國,三個市場進口值會占進口總值的五成左右。
據海關統計,近六成為加工貿易方式,仍是我市主要貿易方式,一般貿易出口逆勢增長。全市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82.3億元,同比增長47%,占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8.6%[5]。
而從進出口商品類別來看,主要進出口產品是機電產品,占進出口總值的69.6%,其中73.8%的機電產品屬高新技術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文化產品、貴金屬或包貴金屬、農產品出口值分別居出口商品的二、三、四、五位,而且貴金屬首飾的出口還有下降的趨勢。
從企業性質看,外商投資企業主導進出口。2016年,全市僅簽訂利用外資項目16個,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91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443萬美元,比上年大幅下降55.4%[6],招商引資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此外,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進出口值均成下降趨勢。
近年來,汕尾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經濟外向型特征明顯,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已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企業普遍經營艱難,外貿企業也不例外。
發達經濟體增長還不穩定,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態勢短期內難有大的改善,在外部需求依舊面臨較多不確定的因素和國內傳統外貿的比較優勢減弱的雙重壓力下,外貿總體上依然存在下行壓力,再加上全球的波動將干擾經濟主體的預期,短期內外貿弱勢很難得到實質性的緩解,以及出口退稅政策、進出口關稅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影響,汕尾市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出口貿易困難增多。
汕尾總體經濟保持穩定并向好發展,但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以及自身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也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人均生產總值與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差距大。市場經濟主體薄弱,也局限了外貿行業的發展,也使外貿投資環境受到影響。
隨著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石油及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等因素使得外貿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從而導致企業利潤縮減。
由于全球工業產能過剩、國際貿易呈下行趨勢、份額競爭異常激烈的形式下,一部分國家為了保護國內產業而進行貿易限制措施。根據世貿組織2015年底發布的貿易限制措施報告,世貿組織成員國仍在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超過1900項。由此可見,外貿大環境受到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明顯加劇,出口形勢嚴峻。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雖然外貿形勢復雜嚴峻,但國家和省級各部門相繼出臺了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全力保穩定、促增長,這都為汕尾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汕尾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也積極推出扶持和鼓勵汕尾外貿企業發展的積極措施,幫助其走出困境,迎難而上。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補齊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民生社會事業發展以及扶貧開發“三大短板”[7],安排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汕尾,要求汕尾“心無旁騖向西發展,主動全面融入珠三角”,汕尾處于珠三角外溢發展的第一圈層,堅定向西融珠發展,以深汕特別合作區為龍頭帶動,以交通、產業、生活等一體化為抓手,加強與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地區的互聯互通、產業合作和經貿聯系,深化與港澳臺經貿交流合作,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
汕尾市設立中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補償平臺,把外貿企業與中小微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一起納入汕尾市中小微企業融資風險補償平臺支持范圍,為外貿企業融資提供增信和風險補償;同時,促進外貿企業加強與各商業銀行溝通協作,鼓勵各商業銀行發揮各自優勢,支持外貿企業擴大融資渠道。
汕尾全市各地加強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實施科技興貿、品牌帶動戰略,鼓勵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商業模式,培育發展外貿新業態,推進內外貿融合發展。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企業開拓“一路一帶”新興市場。
要積極推進招商引資力度,并注重調整優化結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同時,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優化外貿結構,把握外貿發展導向,擴大加工貿易內銷,促進進出口貿易協調發展,尤其不能忽視優化外貿發展環境,尤其是引進外資環境、口岸環境和通關環境。
綜上所述,當今世界經濟增長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全球貿易呈現趨勢性放緩態勢,貿易保護主義有所加強,對外貿易增速放緩的趨勢難以改變。所以,汕尾的對外貿易情況不容樂觀,而利用SWOT因素分析法進行全面剖析汕尾的對外貿易發展概況有助于認清現今形勢,同時借助各種有利的政策,制定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從而引導對外貿易往更加科學合理地方面發展,進而加快汕尾擺脫經濟落后的現狀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