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中醫院(450007)姬蘭蘭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450007)張誠佳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變異性心絞痛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變異性心絞痛診斷標準[1]。本組患者中,男40例,女18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9.36±6.03)歲。
1.2 方法 常規心電圖檢查所用儀器為1250P心電圖機,實施常規監測。動態心電圖檢查所用儀器為無錫中健科儀有限公司CB-1306-C12導動態心電圖儀。分別在患者左、右中線鎖骨下放置LA、RA電極,在左、右肋弓附近放置LL、RL電極。以美國B19000型全息3通道DCG記錄心電活動情況、心絞痛發作情況等。
以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歐洲)公司生產的全數字血管造影系統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狹窄程度采用直徑法評估:無明顯病變為管腔狹窄<50%,輕度狹窄為50%~70%,中度狹窄為71%~90%,重度狹窄為91%~100%。狹窄率=輕度狹窄率+中度狹窄率+重度狹窄率[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對ST段抬高、異常Q波、T波高聳、U波倒置、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R波增高和S波降低檢出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資料。計數資料樣本容量n>40,且理論頻數T>5時,用χ2檢驗;n>40,但1<T<5時,用校正χ2檢驗;n<40或T<1時,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 本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8例狹窄程度<50%(占13.79%),12例輕度狹窄(占20.69%),31例中度狹窄(占53.45%),7例重度狹窄(占12.07%)。狹窄率為86.21%(50/58)。
2.2 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檢測結果 B組ST段抬高、異常Q波、T波高聳、U波倒置、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R波增高和S波降低檢出率均優于對照組,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動態心電圖檢測ST段抬高患者中,42例>0.40mv,16例為0.10~0.40mv;發作持續時間:41例≥3min,17例<3min。
冠狀動脈痙攣是誘發變異性心絞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一旦機體出現冠狀動脈痙攣,會導致表現出心肌缺血、缺氧等癥狀,心電圖檢查顯示存在明顯ST段抬高現象。而且,隨著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增加,機體出現冠狀動脈痙攣的風險越高。故變異性心絞痛診斷中實施冠狀動脈造影,判斷管腔狹窄程度就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但是,冠狀動脈痙攣具有一過性特征,常規心電圖難以準確捕捉心電活動,會影響診斷及治療。
而動態心電圖能有效克服這一弊端,能24h全方位持續動態監測心電活動,可快速捕捉一過性ST段抬高,獲得更為豐富的監測信息,且不會損傷機體。此外,在變異性心絞痛診斷中,動態心電圖監測還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快捷等特點,能對心絞痛發作整個過程進行準確記錄,有利于對變異性心絞痛所致高危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本研究中,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8例狹窄程度<50%,12例輕度狹窄,31例中度狹窄,7例重度狹窄,狹窄率為86.21%。且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54例存在ST段抬高現象,抬高持續時間≥3min者占70.69%。常規心電圖對變異性心絞痛的檢查異常率較低,而動態心電圖能及時檢出典型臨床表現。本研究中,B組ST段抬高、異常Q波、T波高聳、U波倒置、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R波增高和S波降低檢出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動態心電圖監測可準確記錄發病過程中ST段、U波、T波、Q波等異常情況,有利于提升變異性心絞痛早期診斷準確性。

附表 兩組檢測結果的對比[n(%)]
綜上所述,變異性心絞痛采用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診斷價值較常規心電圖更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