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0)侯琰君
發熱屬于兒科常見急癥,由于患兒生理、解剖的特點較為特殊,多數患兒發熱后纏綿難愈,對其精神、飲食及活動均產生影響,若發熱嚴重,可導致脫水、驚厥、腦水腫,嚴重危害患兒健康,并引起家長恐慌[1]。臨床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促進患兒康復具積極意義。本院現以收治的124例發熱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家屬互補式健康教育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療的124例發熱患兒資料,納入標準:與《實用兒科學》[2]中小兒發熱的診斷標準符合,家屬自愿簽訂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資料不全、合并心腦肝腎等重癥疾病患兒。按護理模式不同分兩組,觀察組62例,男女比例為34∶28,年齡1~9歲,平均(5.14±2.14)歲,體溫3 8.0 0℃~3 9.5 0℃,平均(38.74±0.32)℃;對照組62例,男女比例為30∶32,年齡2~10歲,平均(5.91±1.12)歲,體溫38.12℃~39.81℃,平均(38.85±0.52)℃;兩組基礎資料對比無統計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指導患兒家屬辦理入院手續,安排病床患兒休息,保持病房空氣通暢,調控室內溫濕度,定時測量患兒體溫,體溫<39℃,行物理降溫,予以藥物治療,指導飲食。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行家屬互補式健康教育:①設計護理方案。安排1名高資歷護師、1名護士長及數名護士組成護理小組,共同擬定護理有關的健康教育方案,患兒分成4組宣教。②健康宣教。護士為患兒家屬解釋發熱的病因、機制,并介紹治療、預防等知識,糾正家屬錯誤認知及思想。并詳細說明不同時期的癥狀,上升期多是發冷、寒戰、臉色蒼白、無汗干燥等,持續期多為悶熱、皮膚潮紅、呼吸加快、無食欲及昏迷等。加強家屬溝通,安撫家屬情緒,囑家屬配合做好患兒情緒工作。③參與階段。囑家屬日常多注意觀察患兒病情及生活護理,協助護士測量體溫,及時告知患兒不適情況。患兒發熱時,家屬適當減少其衣物,待體溫恢復,再增添衣物,室溫控制于18℃~20℃,濕度則55%~60%,定時為病房通風。家屬多予以患者喝水,以補充水分。家屬盡量予以患兒低脂肪、易消化食物,禁碳酸飲料。定時為患兒洗澡、更換衣物,加強清潔患兒腋窩、頸部、大腿根部,淡鹽水予以患兒漱口。輕度發熱,家屬每4h測量1次體溫,高熱則2h一次,使用退熱貼后,加強患兒保暖,予以溫開水患兒服用。④出院指導。為患者介紹測量體溫、物理降溫、發熱預防等方法,告誡其退熱藥慎用,注意飲食搭配。

附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附表2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s,分)

附表2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s,分)
注:組間對比,aP<0.05。
組別 體溫檢測 降溫方法 發熱知識 預防措施 總分觀察組(n=62)20.52±5.12a22.05±3.41a20.63±4.17a23.15±6.12a98.53±4.15a對照組(n=62)15.23±4.23 17.48±5.24 18.03±4.21 19.41±6.24 60.52±5.58 t 6.2719 5.7558 3.4549 3.3693 43.0383 aP <0.05 <0.05 <0.05 <0.05 <0.05
1.3 評價標準[3]參照發熱療效標準評定臨床療效,治愈:治療24h后,體溫恢復正常,未見反復或上升;顯效:治療24h,體溫逐漸趨于正常,未見反復或上升;有效:治療48h,體溫明顯下降;無效:治療72h,體溫未見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數×100%。根據我院設計知識調查表評定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從體溫檢測、降溫方法、發熱知識、預防措施4個方面評價,每項目25分,總分100分,分數高,則知識掌握程度越高。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統計數據,正態計量資料(±s)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x2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比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統計意義。
2.1 臨床療效 護理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16%比對照組80.65%高(P<0.05),見附表1。觀察組治療24h、48h后的體溫(37.42±0.48)℃、(37.12±0.21)℃均比對照組的(38.12±0.56)℃、(37.42±0.35)℃低(P<0.05)。
2.2 健康知識掌握度 護理后,觀察組體溫檢測、降溫方法、發熱知識、預防措施的評分及總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附表2。
小兒發熱屬于兒科常見病,這是一種機體自身防御疾病的反應,有助于發揮免疫系統的抵御功能,但因小兒的神經系統未發育完善,大腦皮質的抑制功能較弱,未能形成完整的神經髓鞘,極易導致高熱持續存在[4]。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針對發熱患兒展開家屬互補式健康教育進行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16%比對照組的80.65%高,治療24h、48h后的體溫均比對照組低;提示家長互補式健康教育能顯著加快患兒體溫下降,提高治療效果。原因分析:家屬互補式健康教育的開展,促使患兒家屬能切身實際地參與到護理工作中,為醫患溝通創建了良好平臺,亦可幫助家屬了解與發熱有關的護理、防治等知識,不僅能起到安撫家屬情緒的效果,還能取得家屬對醫療行為的支持、理解。護士為患者解釋發熱不同時期的知識及護理要點,例如:在上升期,患兒常表現出皮溫降低、乏力、寒戰等癥狀,此時,應控制患兒活動量,飲食上建議食用易消化食物,如米湯、面湯等,多予患兒熱水及果蔬,有助于患兒排出熱量;同時注意患兒保暖,為患兒添加衣物,這樣可避免肢體血循環不良[5]。在持續期,患兒皮膚血管擴張,熱量往外擴散,此時家屬因多加觀察患兒體溫變化,定時測量,采取物理降溫,并加強監測是否存在其他癥狀,如:腹瀉、嘔吐、驚厥等;若患兒體溫>38℃,指導家屬溫水擦拭或冷敷,冷敷不宜過長,以防局部血氧不足,同時應注意耳廓、枕后、腹部、足底等處禁止冷敷,而溫水能擴張血管,改善血運,有助于退熱;同時,囑家數注意清潔患兒口腔,能避免炎癥,促進病情好轉[6]。同時,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家屬健康知識掌握總分均比對照組高;提示家長互補式健康教育能促進家屬良好掌握發熱健康知識。這是因為家屬在護士的指導下參與了發熱臨床實際護理,在護理實踐中更加深入理解、掌握有關發熱的治療、預防及護理等技巧,為患兒提供正確、有效的健康護理措施,消除危險因素,從而加快患兒退熱,并且有助于提升自身對發熱疾病知識的理解[7]。
綜上所述,小兒發熱應用家屬互補式健康教育護理模式的效果顯著,加快患兒退熱,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