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金
摘 要:采用文獻綜述、專家訪談等方法,運用林毅夫的自生能力理論,結合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研究體育產業集群,提出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概念,并對其內涵、構成要素、階段性演進做進一步研究,構建了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鉆石模型和動態演進模型;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國體育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對如何提升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進行理性思考。
關鍵詞: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0-0060-02
前言
產業集群已發展成為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背景下的世界經濟現象,具有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是其他產業組織形式難以相比的。國內近年新興的體育產業集聚區、體育產業園區還有體育產業基地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并且推動本地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集群在國內國外的發展實例表明,對于我國尚處在探索階段的體育產業來說,它無疑是一條值得深入研究的發展路徑,同時也急需相關理論指導與借鑒。但從現有文獻來看,自生能力理論主要運用在企業、產業和地理區域的研究中,國內外尚沒有運用自生能力理論系統研究體育產業的成果,對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研究更是鮮見。
一、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內涵
結合產業集群的研究成果和體育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征,在對體育產業集聚和自生能力重新認識后,作者認為,“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是在一定外部環境下通過體育產業集群的內部機制,使集群內部各要素具備自主生長和自我造血的功能,對某些體育產業要素聚集和資源優化配置,將外部輸入和內部投入轉化為持續且內生的發展驅動力,并在擴散域內獲得突出的區域影響力的能力。簡言之,就是指在經濟方面,體育產業集群具有不依賴外部的自我生存和長期發展的能力和潛力。
二、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構成因素
體育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很多因子的支持,同時也受一些因子的制約。體育產業集群作為一個經濟區域的概念,是所在城市區域的一部分,因此要強調體育產業集群這個子系統與所在區域的關系。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核心是對要素的集聚與配置能力,通常受到集群所在區域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資源情況、體育產業發展情況、環境可持續能力以及政府行為等多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將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分解為自然資源的潛在支持力、經濟社會資源的潛在能力、體育產業發展能力、體育產業集群企業競爭力和地方政府的調控能力。前兩者強調人-地關系,后三者強調區域-體育產業集群的關系。
1.自然資源的潛在支持力。良好的區位優勢是體育產業集群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例如:福建晉江體育用品制造業、成都溫江打造集運動、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功能區、山東樂陵和浙江富陽等產業基地。這種良好的地理基礎條件對體育產業的支持能力就成為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經濟社會資源的潛在能力。經濟腹地的經濟與貿易規模具有潛在成長能力,體育產業集群才有進一步發展空間,才能實現自我成長與代際演進。經濟社會資源的潛在能力為體育產業集群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驅動力。同時,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提升也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繁榮。
3.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力。處于外延體育產業板塊的體育用品占體育產業的比重從2006年的79.52%降到了2013年的74.09%,體育服務業的比重由2006年的17.11%上升到2013年的21.45%,但是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規模小、結構不盡合理、市場機制不夠健全、配套政策不夠完善等諸多問題。體育產業內部各子系統就像是組成自創生系統中的各細胞,共同實現細胞的自我生產,其中任何一個的缺失或損壞都可能破壞整個自創生過程。如果在外部力量幫助或自組織演化下形成功能更強的部件,又會重新發展為更高級別的自創生系統。當然,恰當的外部幫助能使系統更好更快地獲得自生能力,這正說明在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動態特性下,思考如何創造和維護產生自生能力的條件是可行而有效的。這是本文重要的研究依據和意義所在。
4.企業競爭力是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最終表現。體育產業集群的發展來源于集群內部企業的支撐,他們是否強大決定著能否發生集聚,也是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最終體現。目前我國還沒有大型的體育企業,市場規模比較小,國際競爭力較弱。
5.地方政府引導能力是形成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保障。地方政府也是集群內部重要的組成部分,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理順各種經濟利益關系,能從宏觀角度更好地引導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產業發展環境,就可以有效促進和有力保障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形成。
三、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系統分析
1.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與體育產業集群階段性演進的關聯機理
體育產業集群是動態發展且具有階段性特征,結合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論把體育產業集群的動態演進分為四個階段:體育產業集群形成階段、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復興或優化升級)。
體育產業集群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會有一個“過渡期”,因此,體育產業集群的成長可分為階段內成長與代際成長,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就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體。兩者是體育產業集群持續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相互依賴。階段內成長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體育產業集群的階段性演進。階段內成長的質量決定著體育產業集群躍階成長的質量和成長空間。體育產業集群代際成長是聯結上下兩個階段的重要“紐帶”,是體育產業集群持續性成長的基礎。
2.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演進模型
隨著體育產業集群所處環境的不斷變化,自生能力將呈周期性的整合和提升。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初期,體育產業集群專注于生存能力和成長能力的構建,旨在鞏固和加強在所在區域的中心地位,缺乏更廣泛區域范圍體育產業市場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隨著集群的進一步成長壯大,低層和中層自生能力基本形成,并通過對集群內部諸多產業要素的集聚和產業集群的整合,使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上升為自我升級能力,進而具備了在更高級業務、更廣闊市場進行競爭的能力和優勢,從而實現體育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實現其階段性演進。在動蕩的競爭環境下,如果集群不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提升其自生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將會逐漸衰退,從而引致其體育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喪失。
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演進的過程存在一個“時差”。只有當自我升級能力形成之后才會出現集群向更高一級的轉變,當體育產業集群實現階段性演進后,集群成長速度放緩,新的功能在更高層次市場上尋找新的增長點,為形成新的自我生長能力奠定基礎。如果體育產業集群無法形成自我升級能力從而實現代際突破,體育產業集群成長速度就會逐漸放慢,最終導致成長停滯,甚至消亡。
四、提升我國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思考
1.體育產業集群要秉承“自然形成”和市場為主體的發展理念,依托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和經濟社會資源。警惕“躍進式”發展,警惕把體育產業集群的發展(尤其是一些體育產業園)打上地產開發的烙印,意圖獲取土地優惠政策,從而導致體育產業集群園區發展緩慢甚至名存實亡。
2.發揮核心體育產業的集聚作用,提高集群內核心體育企業競爭力,完善核心體育產業鏈。核心體育產業應該是以競技體育、全民健身、大眾體育為主元素生發的產業。我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體育產業,尤其是大型核心體育企業。
3.政府要破除“權力壟斷”,遵循市場規則和比較優勢原則盡快釋放生產資料和核心體育產業資源,使主體獲得自生能力。政府也可以完善產業政策以協助和引導企業進行產業和技術升級,不過產業政策的作用僅限于信息分享、投資協調和外部性補償。
4.培育體育產業集群內各方主體共生的生態壞境,形成良性循環的利益鏈和公平、統一的市場化語境。例如我國競技體育的“偽職業化”,真正的市場主體沒有發言權,少的可憐的收益再被媒體、地產商、金融企業、互聯網企業等瓜分,正如曹植在《七步詩》中寫的那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牽涉到集群內部、集群外部各方面的行為主體,微觀層面、宏觀層面都要面面俱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研無止境,本文對于體育產業集群自生能力的研究還存在很多局限性和不足,在很多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田小勇.航運中心自生能力涌現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2] 方春妮.體育產業集群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9.
[3] 代瑞紅.基于產業集群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4] 紀海波.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體育產業集群影響因素研究——以成都體育產業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3.
[5] 董紅剛,自生能力:職業體育發展的邏輯起點[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10).
[6] 宋顯.中國體育產業的集聚與集群化發展研究(1994——2010)[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7] 康天成.誰動了中國體育產業的奶酪?[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