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醫院(523820)馮文聰
臨床微生物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態、分類、結構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重要學科,其中包含的學科有真菌學、細菌學、病毒學,臨床主要應用于疾病的診斷、預防以及治療[1]。臨床微生物檢驗的應用,能夠為醫生提供準確的關于感染疾病方面的重要數據,同時也是護理人員實施護理過程中所關注的重點,通過臨床微生物的實施,能有效提升安全性,應用效果顯著,還能影響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因素是微生物的檢驗質量,臨床需有效控制檢驗質量,給臨床診斷的準確、有效提供保障[2]。本次研究對比分析實驗改進前后的檢驗質量,分析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相關因素,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醫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微生物檢驗科進行微生物檢驗的300例標本作為研究組,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進行臨床微生物檢測的295例標本作為對照組。兩組的標本采集時所處環境保持一致性。
1.2 方法 醫院從2016年開始加強臨床微生物檢驗,經多方面進行調查、統計,對結果進行多方面評估,根據檢驗科的實際情況,制定改進的計劃,同時與改進前進行對比分析。影響因素為:①微生物標本質量因素:在實施標本采集的過程中,未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進行采集,出現采集錯誤,進而造成微生物檢驗質量受到影響。②檢驗工作人員因素:檢驗工作人員受到自身專業水平、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在實施檢驗操作的過程中,未能很好地對生化反應進行判定,使得檢驗質量受到影響。③標本運送和標本的處理因素:在實施標本運送和標本的處理過程中,未能嚴格按照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操作,進而導致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受到負面影響。④方案設計因素:在對微生物實施培養基培養的過程中,培養基的選擇不正確,使得檢驗質量產生影響,同時,在實施檢驗前,培養基受到污染,不能達到相應的標準等,這些方案的異常,使得微生物檢驗質量受到負面影響。
臨床微生物檢驗過程中質量控制[3]:①在實施臨床診療的過程中,應依據相應的參考依據,明確微生物檢驗的目的,確保微生物檢驗與臨床的診療實施有機結合,微生物檢驗項目種類非常多,不同的檢驗項目有著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實施微生物檢驗前,應明確檢驗的目的。②微生物檢驗標本的采集、運送等操作應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標準進行,未能達到要求的檢驗標本作廢處理。③定期對檢驗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升檢驗工作人員的相關工作能力,制定完善的賞罰制度,提升檢驗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提升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為醫生提供準確的數據。
附表1 兩組標本的檢驗質量評分(±s)

附表1 兩組標本的檢驗質量評分(±s)
組別 例數 檢驗質量評分對照組 295 80.45±5.24研究組 300 95.2±5.56 t 5.2645 P<0.05

附表2 兩組送檢標本出現差錯的比例比對(n/%)
1.3 指標觀察 對比實施改進前后檢驗科的檢測質量評分;兩組送檢標本出現差錯的比例。
1.4 統計分析 對研究所得數據利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來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用χ2檢驗,P<0.05時表示經比較兩組數據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標本的檢驗質量評分 研究組的檢驗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實施前后的檢驗質量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送檢標本出現差錯的比例比對研究組的300例標本中,出現差錯的有5例,差錯比例為1.67%;對照組的295例患者中,出現差錯的有14例,差錯比例為4.75%,研究組標本的差錯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近年來隨著檢驗設備的升級,檢驗技術的逐步完善,檢驗醫學逐漸發展為多種技術和學術結合的綜合性學科。臨床微生物的檢驗質量與醫院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的合理應用等方面均具有極高的價值。臨床微生物檢測參與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斷,為患者預防感染提供重要的依據[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醫院從2016年實施微生物檢驗改進的標本作為研究組,研究組的檢驗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實施前后的檢驗質量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300例標本中,出現差錯的有5例,差錯比例為1.67%;對照組的295例患者中,出現差錯的有14例,差錯比例為4.75%,研究組標本的差錯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微生物檢驗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操作過程,從開始采集標本到實驗室進行檢驗結果出來這一全部的過程,中間出現任何的失誤均會對檢驗結果產生不好的影響。根據微生物檢驗中的各個步驟進行分析,找出可以導致微生物檢驗結果產生差異的相關影響因素,根據相關因素制定出相關措施,對失誤情況進行預防。臨床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有[5]:①微生物標本質量。標本經采集導致運送,最后至結果出來,可能對標本的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在標本采集前,醫護人員沒有具體、詳細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疾病的健康宣教不到位,使患者在標本采集前用藥、飲食等影響檢驗質量;或是在進行標本采集時,采集人員沒有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標本采集,導致病原菌污染標本,標本被污染后影響臨床檢驗質量,導致結果出現一定的偏差;此外,在標本采集完成后,未能及時送檢,或是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妥善保存好標本,極大程度影響標本質量,最終影響檢驗結果。②操作人員。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欠缺,未能意識到標本質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對檢驗結果準確的必要性,部分工作人員對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欠缺,對檢驗結果的判斷能力較低,穩定性不可靠;醫院沒有定期對工作人員展開培訓,工作人員對新引進的設備、儀器操作方法不熟悉,不能準確判斷檢測結果,影響檢驗質量的準確性。③操作的規范性。技術人員在檢驗過程中相關的操作記錄沒有完善,培養基記錄和登記欠缺,在進行檢驗前,沒有對試劑的質量進行核查,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偏差。
針對上述的影響因素,制定以下改進策略[6]:①制定標準化、流程化的相關制度,并要求檢驗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各項相關的操作,有效增強操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在工作中明確技術人員的各項職責,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技術人員定期展開培訓,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知識儲備,提高綜合操作技能,及時學習新儀器設備的操作。逐步將各項管理制度完善,避免檢驗人員按照個人經驗進行相關的操作,加強對各儀器的校正和核對,避免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檢測完成后,由經驗豐富的檢驗人員對檢驗結果進行校準,并進行客觀的審查。②檢驗人員在進行標本的采集前,需詳細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患者展開相關的健康教育,提前給患者講解標本采集的注意事項,以及需配合的相關事宜;在標本的采集和處理過程中,需先檢驗報告單,進行再三確認,對于存在不一致現象,及時更改并確定信息的準確性和一致性,采用的標準器械進行相關的操作,確保整個采集過程科學、準確,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避免污染采集標本。③在標本運送過程中,在采集完成后穩妥送至檢驗室,標本保存在穩定相應的條件下,嚴格控制溫濕度。檢驗人員需嚴格核對檢驗項目、類型,并詳細與患者的資料進行比對,定期對培養基實施無菌實驗。檢驗完成后需檢驗人員對結合患者的基本資料、藥敏結果對檢驗結果進行綜合性分析,確保檢驗結果客觀、準確。
綜上所述,分析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并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在后期的微生物檢驗工作中盡量避免,能有效提高微生物檢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