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453000)秦潔潔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病之一,是由冠脈病變引發管腔內出血或血栓阻塞管腔,造成冠脈供血中斷或不足,引起心肌急性缺血所致。本研究鑒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理狀態及發病群體的特殊性,為提高臨床護理效果,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效果頗佳?,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8例,依據入院時間順序分組,各34例。其中實驗組女14例,男20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71.34±6.12)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5例,初中18例,高中以上11例;對照組女13例,男21例,年齡63~82歲,平均年齡(70.89±6.47)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4例,初中20例,高中以上10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協會審核同意,且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及文化程度等)無明顯差異(P>0.05),可展開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講述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密切監護各項生命體征、入院指導等;于此基礎上,實驗組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包括: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以溫和態度與患者溝通交流,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傾聽患者主訴,掌握其產生負性情緒主要原因,針對性制定心理干預計劃,如通過病友會,促進患者間交流;邀請治療成功病例現身說法,提高患者治療信心;指導家屬安慰、鼓勵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支持,減輕心理負擔,積極面對治療;②并發癥干預,待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指導、協助患者進行肢體被動運動,促進血液流動,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導患者進行深、勻、細呼吸,10min/次,增加血氧含量,以達到擴大肺活量目的;通過少食多餐模式進食低蛋白、低脂肪、低纖維、低鹽食物,避免過飽引起心律失常、心衰;對于持續疼痛患者,醫護人員應適當予以針對性鎮痛藥物,緩解患者疼痛;急性期協助患者進行一切日常生活活動,待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增強體質。

附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附表2 兩組住院時間及Barthel指數對比(±s)

附表2 兩組住院時間及Barthel指數對比(±s)
Barthel指數(分)干預前 干預后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實驗組 34 15.67±3.75 26.47±13.21 69.85±21.49對照組 34 28.41±6.92 28.56±14.38 51.16±19.65 t—9.438 0.624 3.743 P—0.000 0.535 0.000
1.3 觀察指標 ①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等;②住院時間及日常生活能力,以Barthel指數評價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良好[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用n(%)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住院時間及Barthel指數)用(±s)表示,t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并發癥發生情況 實驗組肺部感染、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住院時間及Barthel指數 兩組干預前Barthel指數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Barthel指數較對照組高,且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心內科危急重癥之一,發病急驟,病情嚴重,易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發癥,猝死率極高,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治療效果[2]。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迅速,加之發病時疼痛導致的瀕死感,患者發病初期多伴有不同程度負性情緒,如緊張不安、焦慮抑郁等,而負性情緒可一定程度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3]。因此,在臨床護理中,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緒變化施以護理干預,對減少并發癥發生尤為重要。本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肺部感染、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Barthel指數較對照組高,且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結果充分說明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發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縮短住院時間。原因在于針對性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積極與患者溝通,掌握其負性情緒產生原因,予以針對性解決,提升患者治療信心,促使其積極面對治療及護理;同時根據臨床實踐,預見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并發癥,如心律失常、疼痛及肺部感染等,予以對應干預措施預防并發癥發生,并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被動運動、有氧運動,協助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強體質。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肺部感染、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發生率,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縮短康復進程,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