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醫專第二附屬醫院(473000)鄒小博
據報道,做好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各種預防措施,能明顯減少職業危害的發生,確保護理人員安全[1]。因此,本研究分析了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危害及其預防措施?,F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本院消毒供應室共有護理人員30名,年齡26~41歲,平均年齡(33.48±3.71)歲;工齡2~15年,平均工齡(8.46±3.31)年;學歷:中專5名,大專18名,本科7名。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主設計的問卷對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進行調查,其設計應結合臨床相關文獻和醫院實際情況,內容包括生物因素、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意識、防護知識和防護措施,該問卷的克倫巴赫系數(Cronbach’a)為0.772,重測效度為0.806。
2.1 職業危害因素調查 調查發現,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危害危險因素的前3名為工作環境噪音大(90.31%),消毒室內溫度高(89.37%),銳器損傷(86.78%);其他因素為:體液、血液接觸(80.64%),消毒劑刺激性大(80.58%),殘留環氧乙烷污染(72.19%),紫外線輻射(51.45%)。
2.2 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措施 調查發現,清洗回收物品時佩戴口罩、防護眼罩和手套的執行率相對較低,其他自我防護措施的執行率較高。見附表。
2.3 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防護知識掌握情況 調查發現,有20%的護理人員不了解標準預防知識,10%的護理人員不清楚正確洗手方法,3.37%的護理人員不了解銳器損傷處理知識。

附表 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措施(n=30)
3.1 職業危害因素 本研究結果發現,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危害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其中以物理因素引起職業危害較為常見,說明消毒供應室存在高危的職業危害,這也與吳君芬[2]等研究結果一致。此外還發現,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自我防護較好,但清洗回收物品時佩戴口罩、防護眼罩和手套的執行率較低,且防護知識掌握水平相對較低。
3.2 預防措施 針對上述情況,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工作經驗和醫院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防護措施,具體如下。(1)加強消毒供應室的規范化建設。根據我國衛生部頒布的《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內的要求,對我院消毒供應室進行整改,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嚴格劃分科室的無菌區、清潔區和污染區,要求護理人員嚴格遵守規章制度。(2)加強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防護培訓。①科室定期組織學習相關防護知識,嚴格無菌操作,增強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②科室內護理人員需經培訓且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操作,對于新入職的護理人員應由工作經驗豐富的護士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以提升護理人員的整體專業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損傷。(3)針對性保護措施。①高壓蒸汽滅菌器使用前護理人員應進行安全性檢測,滅菌結束后取物品應戴隔熱手套,避免燙傷。②紫外線防護。紫外線消毒可安排在中午休息或下班后進行,消毒時應保證室內無人員走動,消毒后應及時開窗通風,減少空氣內臭氧含量。③回收、清洗物品。接觸器械包時應戴手套,并借助血管鉗以確認有無利器,以防刺傷;一旦發生銳器刺傷后,應先擠壓傷口,排出部分血液,再用流動水和肥皂水沖洗15~20分鐘,后用碘伏或75%乙醇消毒,傷口處理結束后應填寫銳器傷職業暴露登記表,上報院感部和護理部,如被高危人群污染的銳器損傷應在處理傷口后及時給予預防治療措施,檢測HIV、HBV和HCV水平,并進行為期1年的跟蹤監測。(4)加強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定期開展娛樂活動,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減輕工作壓力,有利于提高團隊協作意識,促進工作順利展開。
綜上所述,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危險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等,依據上述因素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不僅能增強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減少職業危害的發生,還能提高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