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3)王改琳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當前新興手術手段之一,能夠對早期消化道腫瘤進行完全切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創傷較小,其預后效果較好[1]。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保障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患者41例,其中,男性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16例,女性患者25例。最小年齡43周歲,最大年齡81周歲,中位年齡(62.4±2.9)周歲。有黏膜下腫瘤16例、早期癌癥13例、巨大平坦息肉12例。
1.2 方法
1.2.1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方式 術前8小時禁止患者食水,術前予以解痙鎮靜治療,或采用氣管插管方式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取患者左側側臥位,將內鏡施于患者病灶處,采用氬氣刀在患者病灶區域加以標記,給予患者靛胭脂黏膜染色劑(生產廠家:南京微創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標準號:YZB/國0735-2015),在病變區域黏膜下部予以注射,待黏膜充分抬舉之后實施剝離[2]。剝離過程中患者創面如出現出血現象,其中針對小型出血點實施壓迫止血;中型出血點可采用氬離子凝固設備進行止血,或采用電熱活檢鉗予以電熱止血[3]。針對出血量較大的創面,可采用去甲腎上腺素鹽水實施沖洗,沖洗后再行止血。如患者病灶區域剝離過程中存有穿孔問題,可采用止血夾予以縫合。待患者全部病灶區域均得以有效剝離后結束手術,術后取出患者病灶組織送于病理檢查。
1.2.2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護理干預 ①心理護理方面。護理人員應著重向患者介紹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流程及優勢,避免患者因不了解治療方式而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同時也能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此外,護理人員需正確評估患者心理情況,針對患者疑問予以解答,對于部分心理壓力較大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加強對家屬的指導,使家屬與患者之間相互溝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從而穩定患者情緒。②體征護理方面。患者在接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針對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頻次、脈搏、心電等方面予以觀察[4]。同時,主動詢問患者身體情況,給予患者安慰與鼓勵。對內鏡黏膜下剝離患者大便、嘔吐物及尿液予以實時觀察,包括便量、次數、顏色等。一旦患者出現血便、黑便、嘔血、強烈腹痛等不良反應,需立即協助主治醫師進行治療。③術后患者護理方面。患者手術后需臥床休息3~7日,如患者術中伴有出血現象,則酌情延長臥床時間,尤其避免患者發力,避免再次牽拉剝離區域造成2次出血問題。內鏡黏膜下剝離患者術后需禁食3日,給予患者靜脈滴注營養補充液,以提升患者體力。患者手術超過48小時后,可酌情給予流質飲食,但應控制飲食溫度,飲食溫度不得超過40度,以少食多餐為原則進食[5]。隨著患者病情逐漸好轉,病灶剝離區域得以恢復,可給予患者食用半流質食物,食物溫度低于40度。尤其需避免患者食用過熱、辛辣、刺激、堅硬的食物,以免劃傷患者剝離區域[6]。此外,內鏡黏膜下剝離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護理人員應為患者營造溫馨、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以提高患者臥床休息效果。
1.3 觀察指標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測量患者社會功能、心理狀態、身體機能及生活能力情況,每一類別滿分均為100分,患者分數越高表明其生活質量越好。觀察并記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對比分析41例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相關數據,護理干預前后社會功能、心理狀態、身體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數據行t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對比差異性較高(P<0.05),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2.1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對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數據,兩者差異明顯(P<0.05),護理干預前患者社會功能、心理狀態、身體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干預后(見附表)。
2.2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41例內鏡黏膜下剝離患者手術順利實施,患者病灶區域均得以完整切除,手術過程中,7例患者出現剝離創面出血問題,但出血點較小、出血量較少,進行壓迫及氬離子凝固處理后,出血問題均得以解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41例患者恢復情況較好,未發生不良反應問題,皆順利出院。

附表 兩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當前消化道腫瘤治療的首選方式,此種治療方式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在消化道黏膜腫瘤早期使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具有較高的治愈率,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有效避免患者因手術創傷過大對其身體的損害,因此針對部分身體機能較差的患者較為適宜[7]。值得注意的是,術后護理人員需定時協助患者調整臥床姿勢,避免內鏡黏膜下剝離患者長期臥床造成壓瘡現象。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中常見并發癥為出血、穿孔等問題,創面出血較為常見,針對術中出血患者,護理人員應遵醫囑給予患者止血藥物,并適當給予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同時,出血患者禁食時間較長,因更加強其外部營養補充,以提升患者免疫系統功能。針對術中穿孔患者,此類患者并發癥較重,尤其針對多個穿孔的患者,患者在術后必須臥床休息,并始終禁食,給予其營養液靜滴[8]。此外,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康復出院前,應加強對患者家庭康復護理指導,指導患者避免劇烈活動和高強度勞動,并保持心情舒暢,有助于患者盡早康復。患者在出院后,護理人員需做好隨訪工作,在患者術后3個月、半年及1年時,護理人員應與患者進行電話聯系,幫助患者預約復查時間,通過內鏡檢查及時發現手術區域實際情況,從而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同時減少術后復發對患者造成的影響。
綜上所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消化道腫瘤治療方面起到了積極影響,現階段臨床中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應用較為廣泛。本研究結果顯示,對內鏡黏膜下剝離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避免不良情緒的發生,同時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