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450000)付珊珊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齡40~84歲,平均(58.52±1.19)歲。疾病類型:腦血管疾病18例、運動障礙疾病15例、癲癇14例。對照組患者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35~85歲,平均(57.60±1.44)歲。疾病類型:腦血管疾病18例、運動障礙疾病15例、癲癇14例。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護理,觀察組實施“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服務”模式,于入院時,加強病情評估。于住院中,根據患者的疾病類型,分析其護理需求,并從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及并發癥預防等方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在此基礎上,于患者出院后,加強隨訪,改善預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家屬的護理質量評分。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腦血管疾病及運動障礙疾病病情好轉、癲癇發作次數減少,視為治療有效)及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質量需采用問卷調查法評分,包括入院時(30分)、住院中(50分)、出院時(20分)3項指標。得分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視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家屬的護理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家屬入院時護理質量評分(26.25±1.02)分、住院中(48.79±0.19)分、出院時(18.36±0.43)分,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護理風險發生率 觀察組腦血管疾病治療有效率94.44%、運動障礙治療有效率93.33%、癲癇治療有效率92.86%、護理風險發生率2.13%,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患者家屬的護理質量評分

附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護理風險發生率(n/%)
“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指視患者的疾病類型,將護理方案標準化、系統化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應用方法及優勢如下:①病情評估:當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需對其病情進行評估[1]。評估內容包括“運動功能”、“認知情況”等。根據評估結果,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跌倒、墜床、壓瘡等風險。針對存在上述風險的高危患者,需重點給予護理。②一病一優護理: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病情的檢測。同時,應按時給予患者各類藥物治療疾病。針對負面情緒嚴重者,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溝通[2],緩解其負面情緒,提高護理質量,避免發生護患矛盾。對于運動障礙疾病患者,護理人員應2h一次,幫助患者翻身。同時,應每日一次,幫助患者更換床單,提高患者住院環境的清潔度。當患者病情有所好轉時,護理人員需主動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療有效率。對于癲癇患者,護理人員應時刻準備好壓舌板,還需將尖銳的物體,自病房中移除,提高護理的安全性。③出院后的護理:當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需為其家屬發放健康宣傳手冊。使家屬能夠按照手冊的要求,對患者進行護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應定時隨訪,了解患者的病情。視其疾病類型,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的預后得以改善。本文研究發現,實施“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后,患者家屬護理質量評分明顯提升,患者疾病治療有效率明顯提高,護理風險發生率降低,與常規護理相比,優勢顯著。
綜上所述,將“一病一優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到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中,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風險,提高疾病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