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463000)羅輝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2017年2月我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機械通氣鼻飼患兒84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31例,女11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7.62±2.57)歲。觀察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7.54±2.52)歲。對比兩組患兒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機械通氣的常規護理措施,做好各項生活護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觀察組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制定營養方案。科學評估患兒的身體狀況,并在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制定適宜的營養方案。②胃管固定。妥善固定好鼻飼管,選用性能好的3M敷貼將其固定于患兒鼻翼兩側,并在頰部進行再次固定,避免因牽拉導致脫落和拔管。③體位護理。鼻飼前應將床頭抬高30°~45°,或取半坐臥位,鼻飼結束后應保持30~60min,不宜翻身。④鼻飼前護理。正確配置營養液,應現配現用或放入冰箱內冷藏,有效期為24h;每次鼻飼前確定胃管在胃內,定期更換胃管。⑤鼻飼時護理。注意鼻飼的量、溫度和速度,即每次鼻飼量150~200ml,溫度為40℃左右,少量多餐,每天5~6次。⑥鼻飼后護理。鼻飼結束后應觀察患兒有無食物返流、惡心等不適反應,并給予腹部按摩,以防止腹脹。⑦并發癥預防。嚴密監測患兒各項生化指標水平,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口腔清潔。
1.3 觀察指標 于干預后檢測兩組患兒的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血紅蛋白和體質指數以評價兩組患兒的營養狀況。同時統計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非計劃拔管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營養狀況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血紅蛋白及體質指數均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總發生率5.00%(2/40)較對照組的20.00%(8/40)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
2.3 非計劃拔管率 觀察組患兒的非計劃拔管率0.00%(0/40)較對照組15.00%(6/40)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5,P=0.011)。
附表 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對比(±s)

附表 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對比(±s)
體質指數(Kg/m2)組別 白蛋白(g/L)血清轉鐵蛋白(g/L)血紅蛋白(g/L)對照組(n=42) 32.81±2.41 2.73±0.54 95.74±12.36 16.61±2.67觀察組(n=42) 37.27±2.46 3.52±0.58 110.58±12.43 18.54±2.71 t 6.354 6.305 5.354 3.209 P 0.000 0.000 0.000 0.002
與靜脈營養支持相比,鼻飼具有操作簡單、經濟實用、營養效果明顯等優點,深受患者的青睞[1]。曾玲[2]研究指出,護理干預是提高鼻飼質量的關鍵環節,在鼻飼過程采用系統、規范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兒的營養狀況和治療效果。本研究對機械通氣鼻飼患兒給予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血紅蛋白及體質指數均較優,并發癥總發生率及非計劃拔管率均較低,說明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可提升各項營養指標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非計劃拔管率。大多數機械通氣患兒因受到自身疾病的影響,加之患兒的年齡均較小,對于鼻飼容易產生恐懼、害怕、不安等情緒,使鼻飼過程中易發生誤吸、嗆咳、非計劃拔管等現象,影響患兒預后。因此,予以綜合護理干預,通過科學制定營養方案,能有效增強患兒的機體抵抗力,滿足日常代謝;通過胃管固定、體位護理及鼻飼前、中、后的護理等針對性措施,不僅能有效保證患兒的營養支持,還可以減少吸入性肺炎、惡心嘔吐、腹脹等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提高預后效果。本研究實施前應組織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學習鼻飼的有關知識和護理技能,以提升護理工作質量。
綜上所述,對接受鼻飼的重癥監護室機械通氣患兒實施綜合護理干預,不僅能有效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還可以降低非計劃拔管率,減少或預防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