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450000)趙敏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450000)張瑜
抗癲癇藥物是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常用手段,丙戊酸鈉與左乙拉西坦均是臨床常用抗癲癇藥物,本文對兩者聯合治療腦卒中后癲癇的效果進行分析。
1.1 資料 選擇我院從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89例腦卒中后癲癇患者,隨機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為45例、44例。觀察組45例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齡53~82歲,平均(69.71±4.33)歲;對照組44例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齡52~82歲,平均(69.24±4.1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予降低顱內壓、抗血小板、降血壓、保護腦神經等治療,對照組予丙戊酸鈉(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847)口服,15mg/d,3次/d,連用1周;若癥狀未控制,增至30mg/d,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左乙拉西坦(浙江京新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595)口服,250mg/d,2次/d,連用1周,增至300mg/d,2次/d,若癥狀未控制,增至3g/d,2次/d;然后改為250mg/d,直至停藥。

附表 兩組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比較
1.3 療效標準 根據癲癇發作次數分為顯效(癲癇未發作或發作次數下降≥75%)、有效(癲癇發作次數下降50%~74%)、無效(癲癇發作次數降低<50%)。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監測患者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監測炎性因子IL-2(白細胞介素-2)、IL-6、TNF-α(干擾素-α)。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91.11%)明顯高于對照組(72.73%),P<0.05。
2.2 兩組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無明顯差異,治療后3個月、6個月均為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2.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炎性因子水平無明顯差異,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IL-2、IL-6、TNF-α水平分別為(53.52±7.49)、(27.45±3.64)、(33.67±5.32),均低于對照組的(64.84±7.98)、(33.21±4.16)、(27.81±3.53),P<0.05。
丙戊酸鈉的抗癲癇機制與其促進γ-氨基丁酸內源性抑制性神經遞質的釋放,使神經元細胞異常放電的降低有關。還可穩定細胞膜,抑制Ca2+內流,進而降低癲癇發作。左乙拉西坦可與中樞神經突觸囊泡(SV)蛋白結合,從而減少SV導致的細胞膜異常放電,進而抑制癲癇發作。該藥物還可抑制癲癇異常放電的主要通道——N型Ca2+通道,從而控制癲癇發作。由于腦卒中后癲癇復雜的發作類型,臨床多主張聯合用藥。研究認為[1],左乙拉西坦可保持海馬體CA1區內高γ-氨基丁酸水平,從而提高丙戊酸鈉的治療效果。
本組資料中,觀察組經過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前癇樣放電、累及導聯數i低于對照組。提示兩藥聯合可有效控制癲癇發作,改善臨床癥狀。據研究[2],丙戊酸鈉對電壓依賴性Na+通道具有抑制作用,降低Na+和Cl-內流,抑制動作電位;而左乙拉西坦能抑制Cl-內流,并調節谷氨酸的興奮性。兩藥聯合可明顯降低癲癇異常放電。癲癇發作時,機體內的谷氨酸會產生興奮毒性作用,導致大量自由基的釋放,使血腦屏障遭到破壞,進而導致帶大量炎癥因子進入體內。炎癥因子水平增加,提示腦部炎癥反應強度增加,因此,可作為評價癲癇嚴重程度及預后的重要指標。本組資料中,觀察組IL-2、IL-6、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兩藥聯合可有效降低炎性反應。
總之,丙戊酸鈉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腦卒中后癲癇,協同作用明顯,可有效控制癲癇發作,降低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