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院(472000)段國斌 金明明
膽囊結石是膽道外科常見疾病,有數據[1]報道,有超過10%膽囊結石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手術是治療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的常用手段,尤其是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逐漸成為治療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首選方案,聯合各種內窺鏡取得明顯效果。本文就探究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患者采取LC聯合ERCP或LCBDE治療,其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法選取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患者98例,根據隨機設計分組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9例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9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58.14±7.13)歲;膽石直徑:0.5~2.0cm,平均(1.08±0.26)cm;對照組49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31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58.20±7.24)歲;膽石直徑:0.5~2.0 c m,平均(1.10±0.25)cm;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在以統計學軟件處理后,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行LC+LCBDE治療,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常規四孔法,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結扎膽囊管及膽囊動脈后,膽囊逆行切除,膽囊管無需切斷,以無創抓鉗提起膽總管前壁,確認為膽總管后,膽總管電凝切開,于劍突下孔取出結石,取纖維膽道鏡置入膽總管探查結石,對較大體積膽總管結石,或無法從膽囊頸管取出結石者,行膽總管切開術。膽道鏡檢查,確定膽總管下端通暢,無結石殘留后,于膽囊頸管經膽道鏡引導下置入黃斑馬導絲,插入膽總管完成后,置入鼻膽引流管,確定位置良好,推注少量無菌生理鹽水,退出十二指腸鏡。對膽總管切除術者采取膽總管I期縫合,術后無需放置T管引流,以鼻膽引流管引流。
對照組患者取ERCP+LC治療,患者先行ERCP,麻醉完成后,在十二指腸鏡下指導下,于十二指腸乳頭插管,抽取膽汁,取33%泛影葡胺注入后膽管造影,確定結石位置、體積,實施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以取石網籃聯合球囊取出較小直徑結石,對較大直徑結石,機械粉碎后取石。隨后采取LC治療,取石完成后膽總管造影,確定結石完全取出,保持膽總管下端通暢性,置入鼻膽管引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包括結石殘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患者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由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本次研究中相關數據。對呈均數標準差“±s”表示的計量數據,檢驗時采取t,呈百分比率表示的計數數據,以x2檢驗,當檢驗數據顯示P<0.05時,說明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結石殘留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順利實施,觀察組患者術后殘余結石1例,占2.04%;對照組患者術后殘余結石1例,占2.04%;兩組患者結石殘留經膽道鏡、EST取出,兩組數據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x2=0.000,P=1.000)。
2.2 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比較,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兩組患者未出現膽瘺、臟器損失情況,觀察組患者術后未出現并發癥,對照組3例胰腺炎,3例膽管炎,占12.24%;患者癥狀輕微,經對癥處理后恢復;兩組數據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x2=4.438,P=0.035)。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通過B超、CT、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均能確診,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在臨床診斷時,膽總管下段結石位置隱匿,隱性結石臨床診斷無法明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由于膽總管結石殘留而需再次采取取石手術[2]。因此對于膽結石者,需通過手術徹底清除結石,確保膽道通暢性。目前膽總管結石者,臨床多認為需避免開腹手術,使患者能盡快恢復。隨著膽道鏡技術發展,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術對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有一定效果,手術同期實施膽囊切除術及膽結石取出術,能一次性取凈結石,有效切除膽囊,確保膽管Oddi括約肌完整性,明顯減少了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3]。

附表 兩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聯合腹腔鏡與膽道鏡治療,患者術后未發生并發癥;ERCP包括乳頭括約肌切開術、支架膽管引流、取石術等方法,通過ERCP,能清楚顯示膽管結石的形態、位置、體積及膽管本身病變情況,了解膽管走形及變異情況,確定患者膽總管位置[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結石殘留率均為2.04%,但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無論是腹腔鏡聯合膽道鏡,還是腹腔鏡聯合ERCP術,均能有效清除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具較高應用價值。一般ERCP聯合LC手術,通常屬于二期手術,本次研究是對患者采取一期手術,一次性麻醉;先采取ERCP術,先了解患者膽總管情況后,采取LC手術治療。但ERCP術中需逆行插管,術中會刺激患者十二指腸乳頭,術后容易出現胰腺炎、膽管炎等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2.24%;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另一方面,患者接受LC聯合ERCP治療,患者需承擔較大的手術風險,住院時間延長,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P<0.05),其余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通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同期膽囊切除及膽道取石術,患者無需再次手術,具較高安全性。
綜上所述,LC聯合ERCP或LCBDE治療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效果顯著,但LC聯合LCBDE并發癥少,安全性高,具更為顯著的應用價值。但本次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樣本研究數量小,研究時間短等,臨床需進一步擴大研究數量,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