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婦幼保健院(450000)張惠敏 崔晴 李桂樂
1.1 臨床資料 本組早期卵巢癌患者共96例,按護理方案不同分成對照組、研究組,均48例,其收治時間:2015年12月~2017年10月。研究組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39.86±3.32)歲;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4~74歲,平均年齡(39.91±3.01)歲。兩組患者文化程度、年齡等無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影像學檢查等明確診斷為早期卵巢癌;②臨床資料完整;③智力、言語清晰,配合行為良好。(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②合并嚴重慢性疾病者;③既往接受過相關認知行為干預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飲食與作息指導、病房整理、隨機情緒疏導、遵醫囑用藥、病情觀察等,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研究組患者則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加用認知行為護理干預:①綜合評估:護理人員應全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并對患者關于早期卵巢癌相關知識認知情況等做一全面了解,并依據其回饋予以綜合評估,制定科學、合理、個性化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計劃。②認知干預:根據患者對早期卵巢癌的認知程度,結合其學歷、職業背景等,為患者及其家屬深入淺出地解釋早期卵巢癌相關知識,包括卵巢癌發生機制、病因、治療方法、預后等,幫助患者建立一個完善、正確的早期卵巢癌認知體系,并糾正其既往錯誤認知;同時,告知患者、家屬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及其支配下的不健康行為對治療效果的不良影響,并強調樂觀、平和心態以及健康生活行為對疾病康復、改善預后的重要意義;此外,告知患者自身為疾病管理之中心環節,鼓勵其主動控制、調節情緒,以聊天、活動等方式發泄負面情緒,盡可能避免與家屬爭吵,并邀請病情控制良好的病例與患者溝通,向其傳授自己心得體會。③行為干預:指導患者進行全身肌肉放松練習,每日1次,每次15~30min;指導患者練習腹式呼吸,并在起床前、入睡前各練習一次,每次5min;依據患者喜好、需求等,在病房內播放舒緩、輕松的音樂,營造出溫馨環境。
附表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GSES評分變化比較(分,±s)

附表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GSES評分變化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48 21.35±2.78 26.98±1.20對照組 48 21.46±2.89 23.31±1.44 t 0.190 13.565 P 0.425 0.000
1.4 觀察指標 ①參考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1],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的自我效能感變化;GSES量表包括十個問題,按4級評分法對每個問題進行評分:0分、1分、2分、3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強,反之越弱。②自擬護理依從性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在飲食、用藥、自主情緒調節、作息、活動等方面的依從性,全部依從者為依從,有一項不依從者為不依從。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行t檢驗、x2檢驗;若存在統計學差異,則以P<0.05描述。
2.1 自我效能感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GSES評分無統計學比較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GSE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2.2 護理依從性 研究組患者共48例,其護理依從性是97.92%(47/48);對照組患者共48例,其護理依從性是85.42%(41/48);比較有統計學差異(x2=4.909,P=0.027)。
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屬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第二代認知行為療法,要求借助理論分析,假設認知過程可對行為、情緒產生影響,從而糾正病人不良認知行為,其核心為心理治療干預[2]。本研究在早期卵巢癌患者治療期間實施認知行為護理干預,通過綜合評估了解患者基本情況,掌握認知、心理狀態后,通過認知干預和行為干預,幫助患者進行關于早期卵巢癌的知識結構重建,糾正錯誤認知,改正錯誤行為。放松訓練可調節神經系統,增強其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可幫助患者主動調節心理狀態。
結果提示:研究組護理后的GSES評分、護理依從性均較高,可見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可增強早期卵巢癌患者自我效能感,提升護理依從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