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463000)楊陽
本研究對神經內科綜合護理干預對于腦出血并發癥的影響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度的114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均經頭顱CT檢查確診為腦出血,且初次患病,未見肝肺腎等臟器功能異常,無意識障礙。常規組:男31例,女26例,年齡范圍為55~78歲,平均年齡為(64.1±2.7)歲,收縮壓為1 7 8~2 0 0 m m H g,舒張壓為90~123mmHg;綜合組:男34例,女23例,年齡范圍為52~78歲,平均年齡為(63.8±2.9)歲,收縮壓為170~203mmHg,舒張壓為92~125mmH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采取常規護理服務。綜合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并發癥干預,具體如下:①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一般因院內致病菌感染導致,由于老年腦出血患者身體機能降低,同時呼吸道內分泌物聚集,提高了肺部感染風險。為預防肺部感染,要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同時遵醫囑予以抗菌藥物積極預防感染;加強患者拍背和吸痰處理,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咳痰,對于肺部感染嚴重者需實施氣管切開術。②頭部引流管護理:頭部引流管位置應低于腦內血腫腔10~15cm,需定期對引流管位置進行調節,并確保引流管固定以防脫出;患者接受穿刺后,需關閉引流管4h后再次開放,對穿刺部位敷料進行更換,每天記錄引流液體積和顏色;當患者煩躁不安時,護理人員遵照醫囑予以鎮定劑。③壓瘡預防:由于腦出血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養,較易導致褥瘡,所以應定期進行翻身,對骨隆突處予以按摩,將壓瘡墊放置于身下,并告知患者家屬對患者身體進行清潔。④便秘管理:若患者排便次數減少或排便不暢,護理人員則需在早餐之后予以便器對患者進行刺激,促進排便,同時協助患者建立早餐后排便條件反射,培養患者按時排便的習慣。

附表 不同組患者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焦慮評分量表(SAS)和抑郁評分量表(SDS)對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改善情況進行評估,評分越高焦慮情況越嚴重。②通過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病房環境、護理專業性、護理服務態度和就醫程序等,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護理滿意度越高。③腦出血常見并發癥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便秘和壓瘡等。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18.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通過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上消化道出血1.8%(1/57)vs12.3%(7/57)、肺部感染3.5%(2/57)vs17.5%(10/57)、便秘3.5%(2/57)vs22.8%(13/57)、壓瘡1.8%(1/57)vs14.0%(8/57)等并發癥發生率上,綜合組患者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護理前,綜合組和常規組患者SAS和SDS評分相近,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常規組和綜合組患者SAS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護理前(P<0.05),綜合組患者降低更為明顯(P<0.05);綜合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分(94.0±1.8)分vs(82.6±3.1)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見附表。
對腦出血患者加強患者并發癥護理十分重要。周景燕[1]等分析神經內科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腦出血并發癥中的應用時發現,神經內科綜合護理干預患者其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患者。本研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患者并發癥護理,如肺部感染護理、頭部引流管護理、壓瘡預防以及便秘管理等,并與常規護理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綜合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SAS和SDS評分以及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馬晶[2]等研究結果相類似。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并發癥干預護理有助于減少腦出血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以及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