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晴
【摘 要】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對圍產期產婦健康教育效果的改善情況。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產一科分娩的6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將2016年4月-2017年4月未采取品管圈活動干預的30例產婦資料組成對照組,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取品管圈活動干預的30例產婦資料組成觀察組。比較兩組健康知識知曉情況以及健康行為評分。結果:觀察組新生兒護理知識、產后一般知識、母乳喂養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社會角色轉變、遵醫自我護理、嬰兒護理及母乳喂養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產婦圍產期采用品管圈活動干預,可有效提高產婦健康知識知曉率,利于及時糾正錯誤行為。
【關鍵詞】 圍產期產婦;品管圈活動;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8-044-02
圍產期健康教育在保證母嬰健康、降低高危妊娠發生率、提高產婦自我保健意識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健康教育手段單一、內容膚淺,致使其無法滿足產婦的信息需求[1]。故尋求直觀、形象的綜合教育模式,并將圍產期護理與健康教育有機結合,以幫助產婦緩解焦慮情緒,獲取相關衛生保健知識,促使其順利分娩,完成角色轉換,改善妊娠結局尤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品管圈活動對圍產期產婦健康教育效果的改善程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產一科分娩的6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將2016年4月-2017年4月未采取品管圈活動干預的30例產婦資料組成對照組,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取品管圈活動干預的30例產婦資料組成觀察組。觀察組中年齡24-33歲,平均年齡(28.93±3.14)歲;初產婦19例,經產婦11例。對照組中年齡25-33歲,平均年齡(29.01±3.11)歲;初產婦20例,經產婦10例。統計學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無哺乳期禁忌癥者;②單胎妊娠者;③足月分娩者。(2)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③嚴重器質性病變者。
1.3 方法 對照組未采取品管圈活動干預,僅給予常規新生兒護理、產后護理等,無個性化教育指導。觀察組采取品管圈活動干預:①組建品管圈活動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母嬰專科護士、責任護士等;②確定主題,經討論并根據評價法與權重評分法,最終確定“品管圈活動在改善圍產期產婦健康教育效果中的應用研究”為此次活動主題;③調查現狀,經頭腦風暴找尋產婦圍產期存在的問題,并繪制魚骨圖發現新生兒護理知識與技能差、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知曉度低、圍產期保健知識缺乏、對治療與檢查等相關知識欠缺、大部分產婦未在整個孕期堅持產檢等為主要問題,此外健康教育手段單一、護理人員專科能力欠缺、產婦家庭因素等也均對產婦接受健康教育知識程度造成阻礙;④實施對策,定期安排護理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培訓班,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表、培訓方案,由護士長組織個案情景演練,定期考核,制定獎懲制度;院內加大母乳喂養宣傳力度,提高護理人員對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圍產期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發放保健知識、妊娠生理等宣傳冊,并在院內循環播放相關內容;開通24h咨詢熱線,叮囑產婦注意控制體重、注重營養攝取;定期開展健康講堂,教學內容包括自我護理、新生兒護理等;提前帶領產婦熟悉分娩環境以及責任護士;分娩后30min,指導產婦正確純母乳喂養,給予產后防止出血措施;分娩后1d-出院,向產婦講解如何擠奶、產后避孕注意事項、新生兒接種疫苗的意義、惡露的概念等;設立微信科普平臺及爸爸課堂等。
1.4 評價指標 ①產后21d,由產婦填寫我院編制的健康知識知曉情況調查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6,重測效度為0.88),包括新生兒護理知識、產后一般知識、母乳喂養知識三個維度,均為百分制,分值越高提示產婦掌握情況越佳。②產后21d,由產婦填寫我院編制的健康行為調查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87,重測效度為0.89),包括社會角色轉變、遵醫自我護理、嬰兒護理及母乳喂養三個項目,分值越高提示產婦健康行為越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健康知識知曉情況 觀察組新生兒護理知識、產后一般知識、母乳喂養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健康行為評分 觀察組社會角色轉變、遵醫自我護理、嬰兒護理及母乳喂養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有文獻表明,提高專科護理水平,并在圍產期對產婦給予個性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醫療質量以及工作效率[2]。過去傳統健康教育多由護理人員通過填鴨式教育手段,促使產婦被動接受相關知識,但掌握程度較差,進而嚴重影響健康教育質量[3]。故尋求有效的干預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品管圈又可稱之為質量管理小組,其可將工作性質相關或相近的人員組成一個緊密團隊,并通過科學管理以及統計學工具,促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得以改進或解決。在此過程中,圈員可充分參其中,體驗成就感,利于提高服務質量以及工作能動性。為此,本研究結合品管圈活動,制定了合理化、精細化、個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其宣傳手段包括多媒體、微信平臺等,集聲、文、圖為一體,使健康保健知識形象直觀的展現于產婦及其家屬面前,其可有效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更易于產婦接受。
綜上所述,在圍產期對產婦給予品管圈活動干預,可有效提高其認知度,利于拉近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施紅超,劉春鳳.初產婦性生活認知狀況與健康教育需求及受教育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7,26(6):137-139.
[2] 魏琴,王芳.反饋式健康教育對產婦產后宣教的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9):2913-2915.
[3] 江小艷,沈皚萍.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圍生產期產婦健康教育效果中的作用[J].上海護理,2016,16(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