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秉淑
【摘 要】目的:探討失眠癥采用右佐匹克隆與阿普唑侖治療的效果。方法:研究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80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運用阿普唑侖治療,觀察組運用右佐匹克隆治療,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用藥后1周有效睡眠總時間、入睡總時間、夜間驚醒次數以及治療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1周有效睡眠總時間與入睡總時間顯著多于對照組,觀察組夜間驚醒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不良反應率上,觀察組為7.5%,顯著少于對照組2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失眠癥采用右佐匹克隆與阿普唑侖治療均可以達到一定治療效果,但是右佐匹克隆用藥后的癥狀改善效果更為明顯,不良反應更少,治療與效果均更有優勢。
【關鍵詞】失眠癥;右佐匹克隆;阿普唑侖;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8-051-02
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失眠癥的發生越來越常見,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患者會表現為睡眠淺、入睡困難、多夢、容易驚醒、醒后難以入睡、醒后缺乏休息充足感、日間困倦等情況,容易引發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況[1]。本文研究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80例失眠癥患者,分析采用右佐匹克隆與阿普唑侖治療后的1周有效睡眠總時間、入睡總時間、夜間驚醒次數以及治療不良反應情況,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研究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80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從27歲至58歲,平均為(35.2±4.9)歲;病程從1個月至6個月,平均為(3.1±1.6)個月;觀察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從29歲至56歲,平均為(36.9±3.1)歲;病程從1個月至6個月,平均為(3.9±1.4)個月;兩組患者在基本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情況上沒有明顯差異,有可比性。
1.1 方法 對照組運用阿普唑侖治療,每天0.4mg,依據實際情況做好劑量的調控。觀察組運用右佐匹克隆治療,藥物起始劑量保持為每天3mg,依據情況可以提升劑量,但是每天不可以多于6mg。持續用藥2周后做效果觀察。
1.2 評估觀察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用藥后1周有效睡眠總時間、入睡總時間、夜間驚醒次數以及治療不良反應情況。治療不良反應集中在嗜睡、乏力、頭痛等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將治療所得數據通過spss17.0分析,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計數資料運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睡眠質量情況 如表1所示,觀察組睡眠總時間與入睡總時間顯著多于對照組,觀察組夜間驚醒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 見表2,在治療不良反應率上,觀察組為7.5%,顯著少于對照組2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失眠癥的治療中一般會運用精神類藥物干預,但是具體的用藥選擇較多,作用情況各有不同,藥物作用機制相對繁復,甚至會有部分藥物存在突出的成癮現象[2]。因此,要選擇效果明顯且安全性高的藥物,是每個臨床醫生需要不斷研究觀察的問題。一般情況下,藥物選擇主要依照副作用少、高選擇性與高效作用為標準。其中鎮靜催眠功效的藥物有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與非典型性的苯二氮卓類等不同情況[3],同時也是該治療藥物的發展歷程。常規的苯二氮卓類藥劑一般可以針對苯二氮卓受體產生功效,強化γ-氨基丁酸與GABAA受體間的結合作用,可以發揮較強的鎮靜、肌松與抗驚厥性的功效。用藥會導致有戒斷癥狀,同時也會出現失眠的反跳、精神運動與認知等功能的受損,白天困乏等,甚至會有成癮性。
本研究中觀察組1周有效睡眠總時間與入睡總時間顯著多于對照組,觀察組夜間驚醒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不良反應率上,觀察組為7.5%,顯著少于對照組2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右佐匹克隆屬于非典型苯二氮卓類藥劑,屬于新型的鎮靜性藥物,可以有效的調整失眠狀況。藥物作用較為柔和,不良反應更少,出現的頭暈與口渴的程度也相對更輕,患者用藥中耐受能力更理想,減少了成癮等不良問題,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好,用藥安全度更高。而阿普唑侖屬于苯二氮卓類藥劑,藥物起效迅速,成本低,療效也具有一定可靠性,但是會有較大的成癮性。如果停藥則會導致患者睡眠質量與精神狀況的倒退,因此藥物的副作用更為明顯,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傷。在用藥上,需要指導患者合理的改善生活,避免因為生活管理不善引發的失眠問題惡化或則反復。要做好個人生活、工作的調節,注重個人情緒管理,減少心理壓力,有效的優化睡眠質量,減少失眠根源性因素的干擾,保證藥物作用更好的發揮。患者在個人運動、飲食、作息時間上都需要配合疾病的恢復做好應有的調整,保證更為合理的生活規律。
綜上所述,失眠癥采用右佐匹克隆與阿普唑侖治療均可以達到一定治療效果,但是右佐匹克隆用藥后的癥狀改善效果更為明顯,不良反應更少,治療與效果均更有優勢,適宜在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韓婕,王玲,蓋有義等.右佐匹克隆治療失眠癥的療效和安全性探討[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3):72,75.
[2] 翟麗芬.阿普唑侖與右佐匹克隆治療失眠的療效比較[J].臨床研究,2016,(1):66-66.
[3] 王莉,薛亞南,徐銳等.右佐匹克隆對比阿普唑侖治療失眠癥療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8(2):27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