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芬
【摘 要】目的:對比早期胃癌患者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黏膜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56例早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成兩組,一組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為研究組,一組采用黏膜切除術,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0.8±15.3)min,術中出血量為(68.9±13.4)ml,病灶切除率為(95.7±2.4)%,各項數據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7.14%(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8例),兩組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胃癌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手術時間較長,但治療效果好,對患者損傷小,預后更佳,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早期胃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黏膜切除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322.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8-257-02
胃癌是惡性腫瘤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癌癥,臨床死亡率也比較高[1]。研究顯示,早期胃癌的治愈幾率較大,行手術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目前,臨床中使用較為普遍的方式就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黏膜切除術[2]。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對比這兩種手術對早期胃癌的治療效果,對此,我院選取了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6例早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具體內容如下所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56例早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成兩組,一組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為研究組,一組采用黏膜切除術,為對照組,每組28例患者。研究組患者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56.8±1.5)歲,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56.6±1.5)歲,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WHO提出的胃癌診斷及其臨床分期標準[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后均行CT掃描,排出腹腔淋巴結轉移情況,常規禁飲禁食,而后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其中對照組患者實施黏膜切除術,鋪墊消毒鋪巾,電凝標記病灶邊緣,粘膜下注射美藍與甘油果糖混合液2ml,重復注射多次后,病灶明顯抬起,而后沿病灶邊緣切開外緣黏膜,并對病灶進行剝離,剝離過程中反復注射,確保在黏膜下層剝離,并實施電凝止血,減少出血量,完全剝離病灶之后,實施氫離子血漿凝固術對創面進行處理。研究組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將病灶抬起,在內鏡前段套上透明帽,并在透明帽內安裝高頻圈套,采用負壓引流將黏膜吸入到透明帽內,而后分次剝離切除病灶,創面的處理可采用噴灑止血藥物或欽夾止血等方式。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飲食控制和抗感染治療等護理管理。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評價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以及病灶清除率。統計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2.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使用X2和t值檢驗,P<0.05代表研究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分析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0.8±15.3)min,術中出血量為(68.9±13.4)ml,病灶切除率為(95.7±2.4)%,各項數據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分析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7.14%(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8例),兩組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X2=4.3826)
3 討論
早期胃癌的治療能否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其關鍵點之一就在于對病灶的切除是否徹底,這將直接關系到病灶的擴散和控制情況[4]。傳統的黏膜切除術雖然是一種較為簡單的手術,但由于在腔內進行,因此,對病灶的清除效果并不十分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則是經內鏡引導將病灶部分完全吸出后進行剝離,可確保病灶清除徹底[5]。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0.8±15.3)min,術中出血量為(68.9±13.4)ml,病灶切除率為(95.7±2.4)%,各項數據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從這一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則雖然在手術操作上較為復雜,但整體的治療效果更好,能夠減少出血,且病灶清除率非常高,比較有利于實現病灶的根治。
此外,本次研究同時指出: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7.14%(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8例),兩組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X2=4.3826)。
綜上所述:早期胃癌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手術時間較長,但治療效果好,對患者損傷小,預后更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華,霍志斌,吳殿超等.內鏡下治療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5,42(19):969-972.
[2] 付小君,王農榮,謝桂生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黏膜切除術治療28例早期胃癌的臨床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3):80-81.
[3] 朱俊宇,時強,周平紅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追加胃切除術對早期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8):912-916.
[4] 戴勝蘭,王濤,姚俊等.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人造潰瘍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3):155-158.
[5] 戎龍,蔡云龍,年衛東等.國內單中心早期胃癌外科切除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療效比較[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2):19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