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娜 陳麗文
【摘 要】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是婦女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易反復發(fā)作,主要通過簡單定義、病因病機概述來使更多患者意識到本病的危害性;本病的治療方法很多,通過相關文獻的整理,給患者講述簡單有效的綠色治療方法,提高患者治愈本病的自信心。同時對中醫(yī)外治法的研究進展作一簡單綜述。
【關鍵詞】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綠色療法
【中圖分類號】 R711.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8-290-01
一、概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是婦科最為常見的疾病,本病多由急性盆腔炎反復發(fā)作,失治、誤治、遷延不治所致,西醫(yī)學認為是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盆腔結締組織發(fā)生慢性炎癥感染的一種病變,若久治不愈則易引發(fā)慢性盆腔痛、異位妊娠、不孕等癥狀。中醫(yī)學上,沒有直接相對應的病名,根據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引發(fā)的一系列癥狀,可以大致歸屬于“腹痛”、“癥瘕”“不孕”“帶下病”“痛經”等病名中。隨著當今社會發(fā)展、崇洋媚外的流行、性觀念的開放、宮腔操作的增多等等,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但是由于本病癥狀較為隱匿、慢性發(fā)展,早期不足以引起患者的重視,日久則致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引發(fā)一系列疑難雜癥。
西醫(yī)對于本病的治療就是抗生素的消炎,對于此治療方法,治療后極易反復發(fā)作而且長期服用抗生素,對于耐藥性、肝臟、腎臟的毒性損害,而且易導致女性外生殖器的菌群失調,有一定的缺陷和損害,。所以,中醫(yī)在本病的治療有它獨特的優(yōu)勢,除了口服中藥外,塌漬、灌腸、針灸等都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綠色療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甘厚味之物的攝入增多,根據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在本病當中,濕熱瘀結型的患者最為常見。所以相應的治療就要清熱利濕,化瘀散結止痛。本文主要講述外治法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方法、療效匯總及好處。
二、中藥灌腸法(直腸給藥法)
灌腸(直腸給藥)方法: 囑患者先排空膀胱和直腸,取側臥位,用一次性導尿管,外面涂上少許無菌潤滑液,將外涂潤滑液的一端緩緩插入肛門,插入深度14cm以上,然后用20ml注射器吸取灌腸藥液,連接插入肛門導尿管的另一端,共灌藥液100ml左右,20min內灌完,灌完后保持側臥30min左右,保留時間大于3h,每日1次。
婁躍林[1]選取了6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濕熱瘀結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月經期間使用抗生素替硝唑和克林霉素聯(lián)合靜脈滴注。一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三個療程。觀察組則是在月經結束后第3天開始,用中藥灌腸法加中藥加熱外敷腹部。同樣是一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三個療程。其所用灌腸液的組成是荊州市中醫(yī)院的院內中藥制劑(藥物包括: 桃 仁、蒲公英、三 棱、敗醬草、莪術、赤芍等);其所用外敷包是荊州市中醫(yī)院院內中藥制劑(藥物包括: 當歸、艾葉、羌活、五加皮、紅花、白芷、川花椒、千年健、乳香、透骨草、沒藥、獨活等)。他通過一年的臨床病例追蹤及觀察后,結果顯示: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63.33%;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3.33% 。統(tǒng)計學結果,兩組相比有差別有顯著性差異( P<0.05) 。所以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藥腹部外敷法結合中藥液灌腸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濕熱瘀結型的療效可佳,減少了腸道、肝臟、腎臟對藥物的排毒,副作用大大減小,而且對于胃腸功能差的患者,在疾病治療上可以把此治療方案作為首選。
盛磊磊[2]選取了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濕熱瘀結型的病患96例,同樣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每組均為48例,分別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治療組[3-4]采用自擬的復方紅藤煎(藥物組成為:紅藤15g,金銀花10g,延胡索10g,黃柏10g,熾殼10g,薏苡仁15g,連翹10g,炒白術 10g,椿根皮15g,炒白芍 10g,赤芍10g,莪術10g),水煎取汁100ml,冷卻至35-40℃后通過直腸給藥法,每日一次,每次保留30-60min,每晚睡前進行灌腸;經凈后用藥,連續(xù)治療十天,持續(xù)三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而對照組同樣采用此自擬方水煎取汁,每日200ml,日兩次口服,早晚分服。患者也是在月經干凈后用藥,連續(xù)治療10 天,持續(xù)三個月經周期為一療程。兩組分別治療完成后對其臨床療效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結果為: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而相對比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高達93.8%,而且追蹤觀察發(fā)現(xiàn)臨床癥狀的改善效果治療組明顯較優(yōu)于對照組。而且計算得出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我們可以得出: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濕熱瘀結型在中藥灌腸治療上,臨床癥狀大大改善,而且可以使其并發(fā)癥得以有效緩解,減少了口服藥物的毒副作用,是臨床治療的的綠色療法,值得我們廣泛推廣、應用。
孫克明[5]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60例患者,采用盆炎消煎劑中藥灌腸法,對照組選取40例患者,采用野菊花栓,通過直腸給藥;通過臨床觀察計算得:對照組(灌腸組)的總有效率為93.3% ,而對照組(栓劑組)的總有效率為82.5% 。可以看出中藥湯劑灌腸的療效顯著,直腸吸收好。
周美云[6] 采用中藥灌腸法(湯劑為紅藤湯)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50例患者,對照組采用甲硝唑、阿奇霉素聯(lián)合用藥,也選取5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患者。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得出:對照組(西醫(yī)組)總有效率為74.0% ,治療組(中醫(yī)灌腸組)總有效率為92.0% 。可見單純西醫(yī)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療效欠佳,而中醫(yī)灌腸的綠色療法療效可觀,值得我們不斷地更新應用,在最小副作用的同時還為患者解除了病痛。
三、中藥塌漬法(腹部外敷法)
有兩種方法,一種藥包外敷法:是先將藥物用紗布包裹、縫合,然后用隔水蒸法30 min左右,蒸后冷卻至35-40度左右(以患者耐受為度),趁熱敷于肚臍周圍,溫度冷卻后移去,再反復蒸敷,根據患者情況,每次30-60分鐘左右,日一次。第二種方法是采用中藥提純的免煎顆粒,用蜂蜜調和,攪拌均勻后涂于紗布上,然后放于蒸鍋上,隔水加熱,同樣溫度至患者耐受為度,貼敷于腹部,塌漬的面積一般取左右至髂前上棘內側,上至肚臍水平,下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
郭明霞等[7]采用外敷中藥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90例,中藥為消癥散加減,(具體藥物組成為:獨活、五加皮、防風、乳香、當歸、羌活、鉆地楓、桑寄生、透骨草、川斷、川椒、赤芍、千年健、白芷、血竭、艾葉、紅花,上藥研成細末,放入紗布,隔水蒸熱,冷卻至患者耐受溫度,敷于腹部,每次 30min,日兩次,十日為 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中藥外敷法主要是藥物通過皮膚、腧穴來吸收、滲透到達經絡臟腑,直達病所,藥物發(fā)揮其清熱利濕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
周勒仙[8]運用自擬中藥外敷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其具體的方法:將中藥(當歸、五加皮、川斷、千年健、桑寄生、艾葉、川椒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研碎,放入紗布包中,隔水蒸透藥物,待冷卻至適宜溫度后敷于腹部,2個月為一個療程,連續(xù)3個療程。通過數據分析,可得其治療組的治愈率為97.5%,而對照組的治愈率為87.5%。
四、總結
通過臨床研究及觀察,我們可以看出中醫(yī)塌漬、灌腸等綠色療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療效可觀,而且根治率較高。操作簡便,無痛苦,患者可以把藥物帶回家自行治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通過直腸或皮膚吸收藥效,達到局部治療的作用,起效較快,可一藥多用,多途徑用藥,大大提高療效,減少了患者口服藥物對身體的藥物毒性損害,值得我們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婁躍林.中藥保留灌腸結合中藥外敷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5,37(01):15.
[2] 盛磊磊. 中藥灌腸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yī)藥,2017,58(05):1066-1068.
[3] 姚奏英,陸華,尹巧芝. 花紅片、婦科千金片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濕熱瘀結證180例臨床觀察[J].中成藥,2014,36(01):201-210.
[4] 武宏燕,鄭鑫,惠雪蓮等. 觀察補腎活血法聯(lián)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21(33):158-159.
[5] 孫克明,王文革,劉世軍等.自制盆炎消煎劑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60例[J].山東醫(yī)藥,2011,51(2):108-109.
[6] 周美云.紅藤湯保留灌腸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4):49-50.
[7] 郭明霞,姜晶,張淑英等. 中藥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 90 例 [J]. 中醫(yī)外治雜志,2011,21(3):27-28.
[8] 周勒仙. 自擬外敷膜包方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臨床療效評價 [J]. 當代醫(yī)學倪,2014,20(2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