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烈
摘 要:伊秉綬隸書取法漢碑,植根于漢隸,攝古隸神理,悟其真髓,融會貫通。在堅持隸書基本法理的基礎上,有意削除傳統隸書的“蠶頭燕尾”,嵌入篆籀筆法,且能夠達到整體協調統一。其作品個性鮮明,自開面目,豐富了隸書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伊秉綬;隸書;藝術特點
伊秉綬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慶二十年(1815),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人稱“伊汀州”,乾隆己酉進士。伊秉綬生于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其父伊朝棟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居貧實樂,通程朱理學,集儒雅才藝于一身,故自幼承家學。伊秉綬喜繪畫,精詩文,工四體且兼師百家,擅篆、隸、楷、行諸體。楷書法于顏真卿,行書尚李東陽,隸書取于《褒斜道刻石》《衡方碑》《鮮于璜碑》《郙閣頌》諸碑石。其書法造詣極深,尤以隸書成就最為突出。他的隸能抒己意,別具一格,為時人所稱道,與鄧石如并稱清代隸書兩大家。《臨漢李翕黽碑帖》是其隸書代表作之一,現藏廈門市博物館。
此中堂縱125厘米,橫60厘米,描花箋紙本。所書內容摘自《西峽頌》:“勅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審,因常繇道(徒),鐉(燒破析),刻(芻)崔嵬,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土(道)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四方(無雍),行人懷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風,乃刊斯石。克長克君,牧守三國。三國清平,詠(詠)歌懿德。威恩竝降,亦世賴福。”行書款:“漢李翕黽池碑帖,寧化伊秉綬墨卿氏臨。”下鈐白文“秉綬文印”和“泉聲樹色”二方印,無年款。從作品中可見其隸書特點十分明顯。
筆畫蒼勁敦厚,取法高古。伊秉綬隸書筆法嚴謹,筆勢沉著,筆力遒勁,個性鮮明。橫畫方筆起筆,豎切直入,凌空而下,方峻凌厲,收筆多見斬釘截鐵之勢。橫筆與傳統漢隸有很大不同,省去了漢隸橫畫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細變化甚少的平直筆畫,把波磔挑尾融入到行筆的自然運動中,不做任何的修飾與夸張,如此用筆具有濃厚的篆籀筆意之趣。仔細通賞作品,會發現有些字也含蓄地表達“蠶頭燕尾”之意,如“君”“亦”“世”等字的橫筆,卻顯得微不足道。雖有意削去傳統隸書的“蠶頭燕尾”,但筆畫仍顯得渾樸蒼勁,靜穆威嚴。豎畫方圓皆用,以方為主,碑刻味很濃,敦厚十足,有股凜然正氣。橫豎筆畫遠看橫平豎直,細看也橫平豎直,幾乎沒有粗細變化,勻稱凝重,筆畫圓潤精細相近。用筆剛勁挺直,力透紙背,方進方出,粗壯厚實,突顯古拙。有些字的撇、捺筆畫則異化為提、點,尖鋒似削,使得平直中蘊變化、方整中蘊靈動,如“穆”“賴”等字。伊秉綬擅長中鋒用筆,筆畫之間平直勻整,筆筆順暢而過,直率坦蕩,圓暢均衡,筋骨內含。筆畫因中鋒而藏頭護尾,圓潤飽滿,速度大致相等,篆籀的筆意濃厚,如“官”字有股戰筆成風化的古拙感。筆法看似簡單,卻無人能摹。細加推究會發現,其用筆扎實沉著,粗壯勁挺,多用直筆,少用曲筆,以直筆為主,曲筆輔之。線條平實無華,卻給人以飽滿粗重、豐腴樸實、凝重沉穩的感覺,看似平淡,實為奇絕。這種去切取方、隱鋒裹毫、藏頭護尾的筆法成功地營造出拙、穩、厚的視覺效果,有種古雅之感,拙正之氣撲面而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結體平中見奇,格調高雅。此中堂字形縱向取勢,以縱為主,摻以方正,寬博厚重,風貌古樸。漢隸的扁平結體在作品中不復存在,代之以粗木搭房般的方正笨拙造型。然而這不是技窮后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漢隸精髓后的一次變體。字體大小勻稱統一,寬窄幾乎沒有變化;橫豎穿插,極盡對稱,每字都有中軸線,分割左右兩邊,上下對等不差毫厘,似乎在做最基礎的結構訓練卻藏純樸雄強之意,可見其切割對等的本領。這得益于他平時多浸于漢隸筆意,不求新奇而涵泳秦漢書法中的古穆、渾厚、拙重之精髓,并漸沉筆端。筆畫布局排列均勻,極少留白,摒棄了那種偏一邊平地造險的結構形式,采用簡單對等切割突顯字的古拙方正。伊秉綬準確抓取了漢隸古拙敦厚的藝術特征,充分吸取漢隸碑刻雄渾古樸的特點,結合自身的學養及理解,將漢隸的典型特征加以提煉,形成筆法簡潔、結字嚴謹而方正飽滿、中宮充實、氣韻雄壯寬博的特點。如此精妙結體猶如一股蒼勁古拙、氣勢渾厚、威嚴肅穆的漢隸氣息撲面而來。獨特的空間構架,形成個性十足的書風。正如陳振濂先生所言:“發掘空間造架的奧秘,是伊秉綬成功的一把金鑰匙。”獨特結體顯得字字堂正厚重、威武雄壯、氣宇軒昂,給人雄強敦厚之感;字字顯得古樸拙正,神通古隸,即便單獨抽取其中一字品賞,其濃郁的“漢隸味”也絲毫不受影響,給人格調高雅之感;字字顯得中正飽滿,挺拔峻峭,古樸中露生機,嚴整中出險峻,平整中見奇險,金石味趣躍然紙上,給人宛若天成之感,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布局拙中藏趣,意境極高。伊秉綬準確地把握漢隸章法技藝特點,深汲傳統精華的營養消化融合,并從中尋找到創新的傳統依據。整幅作品極有特色,字字鋪滿,四面撐足,字與字、行與行的排列上很少留白,格滿行密,給人的感覺就是滿。為使滿而不滯,其通過一些字的點、畫靈活處理,做了不少“活眼”。如“涉”“就”等字,不僅賦予單字活力,也使整幅作品滿而不板,于方正中見靈動,茂密處見空靈,似欹返正,拙巧并存,妙趣橫生。其筆畫肥瘦有度、粗細得當,作品整體布局勻稱,形態凝重端莊,堂正大氣,很有韻味。創作中伊秉綬善用濃墨,墨色柔潤,烏亮如漆,濃而不刻板、黑而有韻致、夸張而合情理,使得筆跡粗壯而性情溫和。這是伊秉綬隸書章法大巧若拙的生動體現,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整幅作品雄強遒勁,毫不夸張,意到筆止。乍一看似乎有些平淡呆板,但細品,則覺齊而不滯、整而不呆、厚而不滿,挺拔雄強中見奇正,雄厚脫俗,給人一種充實、壯大、寬博的美感,拙中藏趣,意境極高。體現了嚴整中見奇肆的伊氏美學追求,這種章法處理是其獨到之處。
古拙內斂、剛勁雄強的書風,看似隨性,實則是他心性與古代碑刻書風的一種高度自然的融合。清梁章鉅《退庵隨筆》云:“至伊墨卿、桂未谷(馥)出,始遙接漢隸真傳。”由此可見,伊秉綬的隸書取法漢碑,植根于漢隸,攝古隸神理,悟其真髓,融會貫通。他把傳統技法的精華和個人的審美追求完美融合并運用到創作中,進行大膽創新,在堅持隸書基本法理的基礎上,弱化傳統隸書的“蠶頭燕尾”,嵌入篆籀筆法,且能夠達到整體協調統一,使其作品個性鮮明自開面目。看似簡單的形式表達出深刻的內涵,豐富了隸書的藝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1]朱以撒.中國書法名作100講[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2]雒三桂.中國書法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