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楊桂蓮
摘 要:人才是國家民族發展的基石,對于人才發展現狀的研究有利于進一步分析人才發展現狀特點,進而總結出人才發展現狀對于我國作為人力資源大國人才整體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人才;現狀特點;應對策略
1 人才含義內容
當今社會是國家發展需要人才、民族發展依靠人才、企業發展亟需人才的時代,“人才”成為了時代發展的熱詞。究竟何為人才呢?人才一詞最早出于《易經》之中,文中提出“三才之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這是古代對人才定義,現如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通過一系列調研,我們對人才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才不一定是指成功人士,如今的社會需要的是多層次的人才,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人人都可以成為人才,重要的是人人不一定都是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在改革的大浪中,中國的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已成為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并且逐漸成為了中國發展前景道路中的一塊絆腳石。
2 我國人才發展現狀
我國的人才發展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相對滯后。從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三個方面衡量我國人力資源中人才的發育程度,目前我國人才市場發育度偏低,具體表現在:
2.1尖端人才的稀缺
其主要表征為,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注重國民的教育問題,教育是我國生計的根本,教育是全社會發展的基石,教育的發展是我國走向現代化的基本條件,所以我黨把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作為我國基本國策之一,經過了黨領導的不斷努力,我國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提升了我國國民的基本素質,并且不斷鼓勵高校擴大招生,就2007到2009年開始數據顯示,2007年錄取大學生本科生人數567萬人,報名1010萬人,錄取率約為56.1%,2008年錄取本科生599萬余人,報名人1050萬人,錄取率57%,2009年錄取本科生629萬人,報名1020萬人,錄取率約64.2%。通過調查數據不難看出,我國不斷擴大本科生人數以及錄取率,政府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國民素質,將我國的教育步伐邁上了新的臺階,促進了我國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但這種做法在一定基礎上導致本科生含金率不斷降低,我國的高等素質教育普及化的同時,使得本科生門檻變低,而全國在校碩士生有五十萬余人,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尖端人才本科生以上的碩士生以及博士生的稀缺,人才市場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
2.2理論知識豐富但轉化為人才所用的比例少
現如今學校教育模式,以應試教育為主體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多應用于考試問題的解答,而對于實踐操作,乃至日常生活應用極少,與美國大學前教育模式正好相反,美國為例的歐洲國家更加注重學生在大學前的實踐能力培養,以及創新發散思維的塑造,培養多為應用能力大于理論能力的人才,而中國應試選拔大學本科生的弊端就導致了中國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不能講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發展,以及本科生不能學以致用的弊端,這是企業在選拔人才時,更加注重的是大學期間更多進行校園社團、學生會參與活動率多的學生。
2.3科技創新型人才的稀缺
科技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國家在世界舞臺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力量,而創新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靈魂創新人才得培養是我國改革發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我國發展現狀需求大量科技人才,科技型企業發展贏得核心競爭力,同時也依靠創新型科技人才,讓我國企業走出國門,與世界競爭發展的核心也需要創新型企業人才,創新人才是世界各國、各個企業所亟需的,而我國教育模式的不適應,使得此類人才稀缺,供給量十分缺少,但需求量又十分巨大。
2.4高校管理型畢業生多為紙上談兵
據統計,高中生升學過程中,文科生考入大學選擇專業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會選擇報考管理類職業,以會計、工商管理、政府管理、信息管理最為收到文科類學生的青睞,經過大學四年的理論知識學習以及大學經歷的洗禮,這類學生在畢業之際都存在一定的迷茫困惑心理,一方面大學生在學校期間與社會聯系比較少,并且學習的知識多為理論性,并未接觸到真正的企業運營和管理過程,對于企業的發展所聞較少,并且感覺學習理論知識能被應用的有限,所以對就業以及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了一定的迷茫心理,同時大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不能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對于職位要求總是存在一定的理想情感,管理型人才學習西方管理思想方法以及內容、中國管理思想方法以及內容,多不適用于目前企業發展現狀,僅存在部分借鑒意義,而對于剛剛畢業大學借鑒意義變得更少,因為初入職場的大學生職位偏低,管理理論應用較少,多是積累經驗。并且我國人才市場上沒有形成人才價格與價值的指示器,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對人才價值衡量無法實現,特別是管理型人才。
2.5教育、經濟地區之間發展不對等,導致人才區域差異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經濟政策,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鼓勵和支持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來帶動其他地區,來實現共同富裕。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城市,京津冀地區發展迅速,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水平以及教育發展程度高,而西北、東北以及中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導致了全國人才均往發達地區涌入,同時企業資金流向也是發達地區,導致我國發展不均衡、人才分布不不平衡。
3 人才發展現狀應對策略
3.1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全國統一的人才大市場
人才市場是人才競爭發展的統一大市場,是促進人才公平競爭發展的地方,以政府宏觀調控為主要目標,規范我國的人才市場發展,形成一個科學、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這樣的市場為人才目前發展的現狀,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才的合理循環發展。
3.2改革教育發展模式
更加重視素質教育,培養人才模式的變革,打造4.0的教育新模式,跟進時代的步伐,讓教育更加適應社會和企業發展的多功能需求,教育真正打造人才培養的方式。
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7B098
參考文獻
[1]李向前.中國人才批判[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2]張學忠.人才戰略論文集[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
[3]何旭華.人才市場研究[M].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
[4]張雁利.人才資源的開發探索[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
[5]黃緯德.論人才市場機制及其運作[J].人才開發,1998(3).
[6]王志平.改進人力資源管理者的思維模式[J].人才開發,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