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寧培 秦曼



摘 要:本研究基于互聯網與體育相結合的背景,匯總現有的運動健身類app2016-2018連續三年的發展現狀,分析運動健身App對于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認知行動力以及運動習慣等各方面的真實效應, 針對用戶評價及訪談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類分析,為適應我國全民生活習慣和心理需求的運動App干預提供可信的證據。
關鍵詞:互聯網+;移動健身app;功能評價
當前,曬馬甲線、比步數已經成為超過吃飯、看電影、逛街成為當下的時髦,運動健身類app也應運而生,app不僅能具有便捷地記錄和儲存運動數據、受眾面廣的特點[1],同時也能隨時隨地分享運動趣事,同時運動時間、界面、類型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操作簡便。另外,App不同功能的使用,不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同時也能使運動知識得到快速的傳播,培養人們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2,3]。如側重于運動視頻的“Keep”軟件[4]、側重于跑步的“咕咚”、側重于塑身的“每日瑜伽”[5]等。通過對這些優秀app的功能進行調查,并運用回歸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功能進行分析,為提供理論依據。
1 運動健身app的選擇
運動健身類app大致上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是以健身為主,里面涵蓋大量的健身視頻,這些視頻的講解、示范專業,并且分類詳細、難度適當。如“Keep”;第二類以跑步為主,主要包括跑團、室內外運動軌跡追蹤、線上線下馬拉松;第三類是以單一的運動為主,如每日瑜伽。本研究收集目前常用的app軟件,通過抓取社會網絡和搜索引擎的用戶使用數據,包括用戶下載量、下載數據、綜合指數排名、提供功能、搜索數據和評論反饋數據,分析移動健身app的使用情況。利用多元統計和數據挖掘工具,評估影響持續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篩選出排名前十的運動健身類app,即Keep、咕咚、薄荷、每日瑜伽、火辣健身、小米運動、悅跑圈、樂動力、Fit time、春雨計步器。
2 運動健身app2016-2018三年發展狀況分析
2.1用戶活躍度分析
如圖1所示,2016年,排在前三位活躍用戶的App分別是樂動力、咕咚和悅動圈,活躍用戶量分別為250.9萬人,175.7萬人,162.6萬人,2017年是運動健身app的爆發年,排名在第一位的悅動圈活躍人數高達1415.5萬人次,排名第二的keep活躍人次為1217.6萬人次,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別為樂動力和咕咚,活躍人次分別為931.4萬人和879.2萬人。2018年的活躍用戶趨于穩定,排名第一的依舊是悅動圈,活躍用戶數為1805.7萬人,較2017年增加400多萬人次,第二名為咕咚,活躍人數為988.8萬人次,較2017年略有下降,第三名為Keep,活躍人數為897.7萬人次。
總體而言,2017年是移動健身app的爆發年,各類app的活躍用戶量都達到了頂峰,尤其是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大數據、智能化、信息化、虛擬化技術的快速發展都為app的運用提供了條件。
2.2用戶使用目的分析
如圖2所示,2016年,使用運動健身app的用戶主要的目的為:增肌塑形為目的的用戶占20.2%,增強體質為目的的用戶占20.7%,減脂為目的的用戶占64.1%,社交活動為目的的占12.5%,其他為3.2%。2017年,使用運動健身app的用戶主要的目的為:增肌塑形為目的的用戶占40.3%,增強體質為目的的用戶占30.4%,減脂為目的的用戶占19.1%,社交活動為目的的占16.7%,其他為3.5%。2018年,使用運動健身app的用戶主要的目的為:增肌塑形為目的的用戶占33.2%,增強體質為目的的用戶占20.5%,減脂為目的的用戶占22.1%,社交活動為目的的占22.4%,其他為1.8%。
通過三年的數據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用戶使用健身app的目的不同,2016年,多半用戶得健身需求為減脂,2017年用戶使用健身app主要以增肌塑形和增強體質為主,2018年用戶使用健身app的目的趨于多樣化,增肌塑形、增強體質、減肥、社交平分秋色。側面說明用戶的需求也趨于多樣化,在健身的同時關注多方面的知識和使用體驗,對于社交的重視程度也逐年增加。
2.3 用戶每周運動頻次分析
如圖3所示,2016年使用運動健身app的用戶平均每周運動1-2次的占比為54.2%,平均每周運動3-4次的占比為34.5%,平均每周運動5-7次的占比為11.3%;2017年使用運動健身app的用戶平均每周運動1-2次的占比為56.7%,平均每周運動3-4次的占比為28.5%,平均每周運動5-7次的占比為14.8%;2018年使用運動健身app的用戶平均每周運動1-2次的占比為24.7%,平均每周運動3-4次的占比為30.5%,平均每周運動5-7次的占比為44.8%。
由此可見,用戶對于運動頻次的變化呈現3-4次所占比例穩定,5-7次逐步增加的趨勢,側面說明用戶的運動習慣良好,能夠保持日常的鍛煉行為。
2.4 用戶需求分析
如圖4所示,用戶的需求排在前三名的是科學的指導及健身規劃、功能豐富及計步準確和朋友圈社交豐富。可穿戴設備、運動商城和活動賽事的需求比例逐年增加,說明隨著技術和經濟水平的發展,用戶的需求面更為廣泛,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需求,對于app的要求也更為精確化、多樣化。
3 結語
通過近三年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使用app的活躍用戶量逐年增加,使用目的從簡單的減肥逐步過渡到健身塑形和社交活動等綜合需求,用戶的活動頻次由每周1-2逐漸增加到4-5次,針對app本身存在的問題,建議開發商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根據用戶的年齡、性別、消費水平合理開發與之需求相匹配的內容,重視用戶數據的準確采集,尤其是活躍用戶的數據準確性,為用戶的便捷使用提供服務。
基金項目:2018年度上海市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 陳亞男, 基于“大數據”的健身類APP使用現狀調查.當代體育科技[J], 2017(06): 194-195
[2] 馮曉明, 運動健身指導類主流APP的對比分析.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J], 2017(03): 118-124.
[3] 袁曉芳, 運動類app軟件在學生體育健身活動的應用及發展策略研究.體育世界(學術版)[J], 2017(09): 164-165
[4] 周澤琴, 運動類APP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當代體育科技[J], 2017(08): 180-181.
[5] 祝文鋼, 大數據時代健身課程資源平臺信息化理論要素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J], 2016(04): 109-114.
作者簡介:
冉寧培(1989.05-),女,助教,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及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