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我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需要不斷開發和利用我國現有的土地資源建設房屋、工廠、公路鐵路等,為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做好保障。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可使用土地資源相對較少。因此,在土地利用方面,應認真規劃,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在對經濟保障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生態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宏偉目標。本文主要講述了土地規劃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
關鍵詞:土地規劃;生態環境;影響;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十八大以來的主要建設目標,是我國對目前生態環境的評估以及對未來生態環境的管理目標。生態文明建設中最關鍵的部分是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修復。在我國經濟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占用和破壞,這樣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導致某些動植物的棲息環境被破壞而無法生存或瀕臨滅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環境中,我們既不能限制我國的經濟發展,也不能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因此,我們要對現有的土地進行合理的高效的規劃,以保障我們能夠安居樂業的生活,也能保證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如何有效對現有土地合理規劃,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并通過有效的方法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主要做一下評價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1.土地利用規劃對生態環境影響
1.1土地利用規劃對生態環境存在影響。面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間的矛盾,我們應按照經濟形勢的發展,土地的規劃利用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相關政策,進行全方位規劃、考慮與評價。在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包護生態的新形勢下,我們應嚴格按照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對當地的土地進行合理的規劃,對造成污染環境或違規占用國家土地資源的的企業或單位實行關閉或搬遷,對土地資源有效整合,最大程度的實行退耕還林,以保證退耕還林的有效性。在做土地規劃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過程中,我們要借助科學的方法和理念,按照可行性和課操作性原則,嚴格評價過程中的權威性和公平性,做到制度下面人人平等的原則,做好對規劃區域的土地利用的具體分區、結構和功能進行科學劃分和評價,以保障在穩定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以保障我們的經濟與生態和諧共處,共同發展。
1.2土地利用結構對環境的影響評價。土地利用規劃主要包含了土地資源的功能價值以及土地資源結構的合理配置及優化,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我們應主要從以上兩方面做出評價,設計出合理的規劃要求,最大程度的減輕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因此,在土地資源規劃和利用的同時,應形成評價機制,綜合考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作出合理的規劃與要求,并通過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控制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全面提升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1.3重大建設工程及基礎設施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分析。重大建設工程及基礎設施建設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對國家發展發揮著重要意義,因此要全面做好重大建設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分析。如在開發農田土地利用的過程中,我們應著力改善農田的基本生產條件,將農田土地進行重新的整合與分配,選擇區域性的適宜于耕種的農田土地集中到一起,對于不適合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選擇適宜于當地生長的其他作物或種植樹木,以防止泥石流和風沙,在耕種田地里,我們應修建耕種所學的水利設施以及土地改良等相關工作,并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選擇最適宜于本地耕種的最大產量的農作物,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保障當地的經濟效益。在大修水利工程,修建公路鐵路的過程中,我們也應因地制宜,對成本、環境等作出綜合考慮,有些地方可以實施降本增效的措施,但有些地方,我們即使增加成本,也應保證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就如青藏鐵路建設中,為保障藏羚羊的安全,為藏羚羊提供安全的生存和繁殖環境,即使延時工期和資金,也在所不惜。
2.土地資源利用規劃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對策建議
2.1加大對耕地的規劃和保護力度,提高森林植被的覆蓋率。耕地資源是我國寶貴的可用土地資源,是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因此,應制定相應的土地資源管理體制和激勵政策,鼓勵農民積極耕種,并不斷改善農業耕種條件和設施,以提高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和利益。在植被保護方面,我們也應將強監督監測范圍和力度,將植被合理劃分,以保障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并通過提高森林植被的覆蓋面積,改善我國土地資源環境,改善大氣污染,防止自然災害。
2.2完善生態監測體系,健全環境保護體制。為保障生態環境與生活環境的和諧穩定發展,我們應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并健全環境保護體制,依法保護生態資源環境,對破壞和無限占用生態環境資源的行為,應嚴格按照法律手段進行嚴厲處罰,對于無限開墾,私自盜獵的現象,我們應加大監控力度,依法防范,以保證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2.3強化規劃實施評價和基礎研究階段。重點圍繞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促進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布局、統籌區域土地利用、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強化規劃管理保障措施、科學確定規劃期內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與土地供給關系等7個重大問題,按照“查清規劃期內新增建設用地總量,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對照檢查;查清閑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數量,與規劃確定的節約用地挖潛目標對照檢查;查清閑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數量,與規劃保護目標對照檢查;查清違法用地數量和處理情況,與違法用地的處理要求對照檢查”的“四查清、四對照”要求,完成規劃實施評價報告和基礎研究工作報告。
參考文獻
[1]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的生態足跡評價研究[J].賴力,黃賢金.農業工程學報.2005(02)
[2]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對于防治荒漠化的作用[J].尤琦.能源環境保護.2017(03)
作者簡介
張麗(1972-),女,工程師,先從事……;已發表專業學術論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