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江
摘 要:通過礫組分析,結合相鄰區域地層特征對比,發現宜君組礫巖早白堊世初期為干旱—半干旱環境下山麓洪積扇相沉積,靠近盆地內部演變為辮狀河沉積;(2)根據礫組差異,將宜君組地層劃分為四個區域,中西部鳳翔—麟游地區的礫巖,主要來自北秦嶺褶皺帶;南部岐山區礫巖,主要來自下伏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中部永平—彬縣地區礫石主要是來自北秦嶺褶皺帶,極少量來自下伏中元古界官道口群,為混合物源區。(3)通過對鳳翔—麟游區的礫巖做垂向剖面,發現剖面礫性較為穩定,而礫巖的粒徑和砂泥巖透鏡體含量明顯可以劃分三個期次,垂向特征為“頂底粒徑細、砂泥含量多,中間粒徑粗、砂泥含量少”,反映早白堊世早期,北秦嶺地區至少經歷了三期不同強度的隆升剝蝕,且沉積環境主體為沖洪積扇的扇中和扇端相,缺少沖洪積扇的扇根相。
關鍵詞:鄂爾多斯盆地;早白堊世;礫組分析;沉積環境
1 區域地質背景
研究區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正好是鄂爾多斯地塊南緣弧形轉彎地帶,形成比較復雜的基底構造。從周邊地層分區零星出露的地析,研究區地層之下為華北板塊上的蓋層沉積,出露的最老地層為中元古界熊耳群,由南向北地層逐漸變新,在鄂爾多斯地塊南緣構成了一個大的單斜構造[1-7]。
2 研究區地層的特征
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下白堊統現今殘存地層及各組分布情況見[8-18];志丹群主要分布在盆地的邊緣地帶。其靠近盆地西北部地區被新生代地層所覆蓋,前白堊紀地層僅零星出露。而研究區宜君組、洛河組分布廣泛,整體呈現為“L”形,與現今下白堊統殘存范圍相當。總體分布特征表現為由東向西,由南往北各組殘存邊界逐漸縮小,沉積時代變新。表明剝蝕具有從盆地邊緣向盆地內部有逐漸減弱的趨勢,與盆地基地抬升以及構造演化特征情況基本吻合。
3 礫巖組構統計分析
3.1 礫石的礫性分析
在盆地的西緣隴縣—千陽區巖性較為單一,主要為碳酸鹽巖,而砂泥巖透鏡體的含量向盆地內部有所增加。在中西部鳳翔—麟游礫性為石英巖、片巖和片麻巖。在岐山地區的宜君組礫性特征為含硅質條帶白云巖、硅質條紋白云巖、白云巖。在永平—彬縣區礫性為石英巖、花崗巖、變質火山巖。
3.2 礫石的粒度分析
從早白堊世宜君組礫巖的殘存地層的南北向、南北向展布來看,由南相向北、由東向西礫巖的粒徑依次變小,反映出礫巖的物源主體來自盆地邊緣的造山帶。從礫巖的垂向剖面粒徑分析發現,粒徑存在“細—粗—細”的變化趨勢。
3.3 礫石的礫態分析
宜君組風化程度相對較弱,受流水的物理風化,礫石的扁度由西向東有變好的趨勢;礫石的球度在整個研究區變化不大;礫石的磨圓度以次棱角狀—次圓狀居。礫態參數西部較中東部變化較大??梢娍拷璧剡吘壍[態有變好的趨勢。
3.4 礫向分析
盆地西部地區礫石的古水流方向主要為北、北北東向,中西部、南部地區為北、北北西、北北東向,而靠近盆地東部主要是北北西向。說明當時的古流向和物源的搬運方向與現在殘存的白堊紀地層的沉積范圍基本保持一致。
3 結束語
(1)盆地宜君組的礫性、粒度、礫態、礫向均表明的物源主要來自盆地邊緣的造山帶。
(2)宜君組礫巖早白堊世初期為干旱—半干旱環境下山麓洪積扇中相和扇端相,靠近盆地內部為辮狀河沉積。
(3)礫巖層垂向特征為“頂底粒徑細、砂泥含量多,中間粒徑粗、砂泥含量少”,反映早白堊世早期,北秦嶺地區至少經歷了三期不同強度的隆升剝蝕。
參考文獻
[1] 李春昱.對于“渭河地塹”的質疑[J].地質學報,1956(04):405-416
[2] 王存誠.論渭河地塹[J].地質學報,1965(02):153-164
[3] 劉鎖旺,甘家思.汾渭裂谷系[J].地殼形變與地震,1981(03):110-123
[4] 張伯聲,王戰.“汾渭地塹”的發展及其地震活動性[J].長安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982(01):24-30.
[5] 王景明.渭河地震帶地裂與地震活動的周期性[J].地震學報,1985(02):190-201+237-238
[6] Wu S,Fan Z,Xu C Y D,et al. Internal architecture of alluvial fan in the Triassic Lower Karamay Formation in Karamay Oilfield,Xinjiang[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2,14(3):331-340
[7] Zheng Y,Fan T,Gao Z. Types and modeling of intercalation in alluvial fan reservoir-A case study of Guantao Formation in the Du 84 Block,Shu-1 area,Western Sag of Liaohe Depressio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Engineering,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Control. 2016
[8] 王峰,劉池洋,趙紅格等.賀蘭山盆地與鄂爾多斯盆地的關系[J].石油學報,2006,4
[9] 何自新.鄂爾多斯盆地演化與油氣[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1-83
[10] 王建強. 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早白堊世原盆恢復及其演化[D]. 西北大學,2007.
[11] 張岳橋,廖昌珍.晚中生代—新生代構造體制轉換與鄂爾多斯盆地改造[J].中國地質,2006(01):28-40
[12] 趙振宇,郭彥如等.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進展,特種油氣藏,2012,19(5),16-17
[13] 朱大崗,趙希濤,孟憲剛,等.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區第四紀礫石層礫組分析[J].地質力學學報,2002.8(4):321-331
[14] 何培元,浦慶余.沅水甕洞—安江段第四紀礫石層的組構分析[J].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所刊,1982,(2):117-130
[15] 吳磊伯,沈淑敏.海濱礫石組構分析的一個實例[J],地質學報,1962,42(4):353-363
[16] 第四紀冰川考察隊,四川西呂螺髻山地區第四紀礫石層的礫組分析[A]見: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文集[C].北京:地質出版社,1977,191-228
[17] 章澤軍.根據礫石統計確定盆地中洪積扇體的基本原理與方法[J].中國區域地質1955,14(2):181-188
[18] 申順喜,陳麗蓉,李安春,等.黃、東海陸架砂巖礫石的地質意義[J].海洋與湖泊,1995,26(增刊):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