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瑋
摘 要:通過對西方近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先驅的著作和思想的分析與研究,表達生態主義思想與風景園林融匯后的自然性、藝術性與生態性,并且隨著這些元素的發展與變化,逐漸地影響了西方近現代風景園林的設計觀念與實踐表達形式。在生態思想循序漸進的引導下,風景園林從起初的藝術美學設計逐漸走向了生態科學的方向,在生態思想層面上有了更深的思考。
關鍵詞:園林景觀;生態;西方園林;生態景觀
1 對生態思想的理解
對于生態思想的理解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結論。從自然的角度來說生態化是可以最大的保留自身系統內在循環的供需狀態,而從人的角度出發則是在滿足正常生活狀態下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1]。在生態區規劃過程中從大范圍的基礎拓展更變到詳細的景觀生態規劃,用整體性的規劃方法使環境進行系統上的修復與改善,進而實現人與生態之間的互利共生。
1.1 生態規劃設計的應用現狀
對各門類的生態學,包括水文生態學、植物生態學、環境生態學、森林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都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生態學中所涉及到的整體、系統理論和協調機制更是指導景觀設計的根本理論。隨著生態學的不斷發展,景觀生態學理論逐漸的完善并且對大范圍的景觀規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指導作用。[2]
1.2 生態規劃設計理論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
園林景觀設計結合了科學、藝術以及社會三個元素構成,三者都密不可分,相輔而成。所有的景觀設計都需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生態沒計應該是景觀設計中的一個普遍的原則。
目前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在思想中遵循著生態的原則,這些原則的表現形式是來自多方面的[4]。在設計中,回收而來的雨水不僅僅是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于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或者通過利用自然凈化的機理設計各種人工濕地,水的流動、水生植物的生長都與水質的凈化互相關聯,這樣使得景觀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態的原則之中。
2 生態主義思想對西方近現代風景園林的影響
2.1 研究范疇的拓展——從二元對立到多元融合
生態主義思想引導下的風景同林設計理論與實踐拓展了風景同林學的研究范疇,模糊了建筑學、城市規劃、生態學等相關學科與風景園林學之間的界限,使之有能力處理更加綜合、更加復雜的環境與社會問題[4]。此外,生態主義思潮的影響使風景園林在自然系統、城市景觀及基礎設施之間建立起與自然及人類生態系統相互關聯的網絡,并在自然與城市之間、藝術與科學之間、設計過程與生命活動之間建立起持久而穩定的聯系[5]
2.2 形式與內容的嬗變——從設計自然到生態設計
生態思想的影響使風景同林超越了風格化的框架和現代主義的僵局[6],關注場地的尺度、維度、生態因子及自然與人工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關注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策略。從設計生態到生態設計的轉變從其本質上來講是對傳統思維方式的挑戰,是對常規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
2.3 意識與價值的變革——從無視生態到彰顯生態
工業革命之后,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危機使風景園林師們意識到景觀的生態屬性與人類及環境的生存息息相關。而生態主義思想的影響使風景園林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自然觀均發生了嬗變,風景園林設計的意識與價值由人與自然相互隔離的心理補償和無意識的自然主義傾向轉變為自然獨立審美價值的客觀賦予和含有民主意識的現代文明指向。
2.4 材料與技術的創新——從不可再生到可持續
生態主義思想激發了自然觀和價值觀的轉變及生態材料和可持續性技術的創新,推動了風景園林設計實踐由對生態性的無視和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制耗費轉變為對自然過程的尊重、對廢棄設施的功能轉換、對可再生物質及能源的循環使用、生態材料的應用、可持續性技術的創新,以實現場地的自我維持以及可持續發展。
2.5 空間與維度的延展——從二維平面到四維時間
自然觀的改變與科學概念的引入使風景園林設計中生態思想的表達以動態性、變化性、不確定性和彈性為特征。風景園林關注的重點由點、線、面構成的視覺平面轉變為由體積構成的實體空間感受,而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和自然演替進程的漫長又使風景園林設計納入了時間的流變因素。
3 結束語
生態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基礎,除了對原有自然環境的要求之外,還應體現對人類精神需求的滿足。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是溝通人與自然具體的途徑與手段。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存環境,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景觀的首要任務。受此影響的生態學景觀設計思想理當是未來的景觀設計的主導思想。自然循環回到生態的本源,利用自然給我們的一切,結合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手法,找尋人與生態的平衡性,將我們的城市景觀得到不斷變化與更新。
參考文獻
[1] 賈良清.殷福才.王曉輝.生態區域建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06(19)
[2] Andrew D.Green Political Thought:An Introduction[M].Unwin Hyman Ltd,1990:7.
[3] E1izabeth M.Landscape of Infrastructure[M]//Charles W.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1996:148-149.
[4] (瑞士)雅各布·布雷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M].何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57.
[5] 陳志華.外國造園藝術[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