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醫院(102200)李雪朋 趙金珍 郝桂蘭
北京大學護理學院(100191)朱秀 陸虹
母乳是嬰兒最佳的天然食品。國際上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純母乳喂養能夠滿足大多數新生兒的營養需求,并且對新生兒有著近期和遠期的健康益處,比如降低新生兒疾病發生率、降低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發生率等。
然而,目前世界范圍內純母乳喂養率的狀況不容樂觀,《柳葉刀》2016年關于母乳喂養的系列報告顯示,雖然80%以上的嬰兒在出生后都獲得了母乳,但大多數國家的6月齡嬰兒母乳喂養率不超過50%,而在中低收入國家的純母乳喂養率僅為37%[1]。而早期的喂養方式對后期的喂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是新生兒出生后的喂養情況需要特別關注,因此本研究重點關注產婦住院期間的喂養情況,尋找其影響因素,為指導產婦科學喂養提供依據。
1.1 對象 選擇2018年5~7月在北京某區醫院住院分娩、無母乳喂養禁忌癥的產婦,在其出院前進行問卷調查。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參考朱秀等學者編制的“住院期間母乳喂養行為問卷”[2]結合本院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問卷內容包括:產婦的一般資料、住院期間的母乳喂養行為、可能影響母乳喂養的因素以及母乳喂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產婦的相關需求情況等。
1.3 操作性定義 完全純母乳喂養:是指除了需喂藥物外,不添加任何食物和飲品,僅給母乳;基本純母乳喂養:是指嬰兒主要給母乳,偶爾添加水和配方奶;混合喂養:母乳喂養和人工喂養量基本相同;人工喂養:完全用配方奶粉或其他代乳品,不給任何母乳。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合成為非純母乳喂養。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利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分類資料利用χ2檢驗進行比較。
2.1 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調查131例產婦,年齡22~46歲,平均(31.08±3.98)歲;分娩時孕周為36~42周,新生兒體重為2575~4700g。其他情況見附表1。
2.2 新生兒喂養情況 調查對象中完全純母乳喂養者30人,占22.9 %;基本純母乳喂養64人,占48.9 %;混合喂養者30人,占 22. 9 %;人工喂養7人,占5.3%。未能進行完全純母乳喂養的主要原因是認為乳汁不足(78人,77.2%)。新生兒出生后,36人(27.5%)進行了皮膚接觸,57人(43.5%)在分娩后1小時內進行了早開奶,60人(45.8%)在新生兒第一次吸吮乳房前用了奶瓶喂養。在調查前的24小時內,13人(9.9%)讓孩子吸吮母親乳頭2次以下,69人(52.7%)讓孩子吸吮3~7次,42人(32.1%)讓孩子吸吮了8次及以上。
2.3 影響喂養方式的因素 將完全純母乳喂養、基本純母乳喂養及非純母乳喂養的產婦分為三個組,比較各組之間的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狀況、產次、吸吮時間等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三組之間工作狀況、產次、新生兒出生后第一次吸吮開始的時間、吸吮前是否用奶瓶、乳汁分泌情況以及是否有“下奶”的感覺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果見附表2。

附表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n=131)

附表2 影響喂養方式的單因素分析結果(n=131)

附表3 喂養方式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結果

附表4 產婦喂養過程中的問題及需求(n=131)
以喂養方式為因變量,將可能影響喂養方式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結果發現吸吮次數、是否有工作、第一次吸吮前是否應用奶瓶、以及是否有“下奶”的感覺進入模型(附表3),具有顯著意義。模型擬合度好(-2IL=167.38,卡方=100.75,P<0.001),R2=0.620,表示模型能解釋大部分因變量的變化。模型結果顯示,有工作者和有“下奶”感覺者更多采用完全純母乳喂養;首次吸吮前用奶瓶、沒有“下奶”感覺者和吸吮次數較少的人更容易采取非純母乳喂養。
2.4 喂養過程中的問題及需求 在住院期間,產婦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乳汁不足”(80人,61.1%),其次是不知道如何判斷奶水是否足夠(36人,27.5%);現階段產婦特別需要母乳喂養技巧、喂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增加乳汁量的方法、寶寶是否能吃飽的判斷方法以及自己產后的飲食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幫助和指導。對產婦來說,最能影響其是否能堅持純母乳喂養的人是家人,其次是醫務工作者。具體見附表4。
3.1 住院期間純母乳喂養狀況不容樂觀 本次調查中,完全純母乳喂養僅占22.9%,與中國部分地區6月齡兒童的純母乳喂養率接近[3]。純母乳喂養是世界公認最佳的新生兒喂養方法,對新生兒及其成年后的健康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雖然本院通過各種方式落實各項促進母乳喂養的措施,雖然產婦對母乳喂養的好處及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本調查顯示完全純母乳喂養率距離《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0~2020》中所要求的純母喂養率達到50%還有一定的距離。研究結果還顯示,未能進行完全純母乳喂養的主要原因是認為乳汁不足,而有接近一半的人(46.8%)采取的是基本純母乳喂養,也就是在母乳喂養的基礎上添加少量的配方乳。然后,產婦所判斷的乳汁不足是否為真正的乳汁不足尚待于商榷,而添加少量配方乳與完全純母乳喂養相比對新生兒今后的健康影響是否一致,即添加少量配方乳對于新生兒的近期和遠期的健康益處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3.2 影響住院期間喂養方式的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完全純母乳和基本純母乳之間主要的差異在于產婦是否有工作及是否有“下奶”的感覺,而非純母乳喂養者主要是第一次吸吮前是否用了奶瓶、有沒有“下奶”感覺及吸吮次數多少。與其他研究中的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差異[4]。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醫院在愛嬰醫院促進母乳喂養的措施開展還不夠,例如,本調查顯示新生兒出生后,僅有27.5%的人進行了皮膚接觸,43.5%在分娩后1小時內進行了早開奶,而有45.8%的人在新生兒第一次吸吮乳房前用了奶瓶喂養。另一方面,產后有效吸吮次數是刺激乳汁分泌的主要因素,而產婦自覺乳汁不足(根據是否“下奶”進行判斷)的時候,更容易添加配方奶,而進一步減少了新生兒吸吮刺激,因此形成惡性循環,喂養方式發生變化。本調查中,僅有32%的產婦在24小時內讓孩子吸吮了8次及以上。
3.3 住院期間產婦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自覺乳汁不足 本研究結果顯示,61.1%的住院產婦在喂養過程中都遇到了乳汁不足的問題,卻有接近1/3的人其實并不清楚如何判斷奶水是否足夠,與其他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而調查同樣顯示,此時產婦特別需要母乳喂養技巧、喂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增加乳汁量的方法、寶寶是否能吃飽的判斷方法以及自己產后的飲食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幫助和指導。此外,影響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自覺“下奶”是影響喂養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為提高住院期間的純母乳喂養率,首先應解決“乳汁不足”的問題。而對產婦來說,最能影響其是否能堅持純母乳喂養的人是家人,因此提示,今后的干預措施不僅要針對產婦本人,更應針對該問題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相應的干預和指導。而在這個過程中,醫務人員的角色最為重要,因為產婦及其家屬最希望能從醫務人員處獲得相關知識,尤其是住院期間的,醫務人員能比較多地接觸到產婦及其家屬,因此應在此時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從而進一步提供純母乳喂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