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杞縣人民醫院(475200)李明芹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為乳腺癌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1]。但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創面滲液可聚集于皮瓣、胸壁或腋窩間形成皮下積液,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而術后引流不暢可增加皮下積液形成風險,不利于患者預后[2]。對此,本研究選取我院64例行擇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負壓吸引引流及傳統胸帶加壓包扎引流2種干預方法對其皮下積液的預防效果,為臨床防控此類并發癥提供參考依據。
附表1 兩組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總引流量、住院時間比較(±s)

附表1 兩組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總引流量、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n 引流管留置時間(d) 總引流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2 7.18±1.39 328.43±23.54 14.96±2.41對照組 32 10.27±1.74 286.52±22.16 17.54±2.18 t 7.849 7.333 4.491 P 0.000 0.000 0.000

附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n(%)]
附表3 兩組術后1d、5d FACT-B、BPI評分比較(±s,分)

附表3 兩組術后1d、5d FACT-B、BP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FACT-B t P BPI t P術后1d 術后5d 術后1d 術后5d觀察組 32 81.64±7.53 88.17±7.16 3.555 0.001 5.27±1.04 4.13±0.81 4.892 0.000對照組 32 80.38±7.21 84.35±7.95 2.092 0.041 5.62±1.12 4.76±0.86 3.445 0.001 t 0.684 2.020 1.295 3.017 P 0.497 0.048 0.200 0.004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6月我院64例行擇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為30~65歲女性患者;術前經穿刺病理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者;單側癌變者;國際抗癌聯盟分期(TNM分期)[3]為Ⅰ~Ⅲ期者;符合改良根治術手術指征者。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肺結核等慢性疾病影響切口愈合者;心血管疾病史者;依從性差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雙管負壓吸引引流組(觀察組,n=32)和傳統胸帶加壓包扎引流組(對照組,n=32)。觀察組平均年齡(49.86±8.95)歲,平均腫瘤直徑(3.21±0.54)cm;對照組平均年齡(49.15±8.67)歲,平均腫瘤直徑(3.46±0.57)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師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并在術后患側腋窩及胸骨旁各置1條引流管。觀察組使用雙管并通過“Y”形管連接負壓吸引器(生產廠家:上海祁鑫醫療器械廠,型號:DYX-1A 220V,調節壓力:12~16kPa)引流3~5d后更換為雙負壓引流瓶。對照組則用胸帶加壓包扎術側胸壁及腋窩7~9d,術后引流管接雙負壓引流瓶。當引流量<10ml/d時拔管。
1.3 指標評估方法
1.3.1 生活質量評估方法 在術后1d及5d時,根據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B)[4]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總分為0~144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3.2 疼痛程度評估方法 在術后1d及5d時,根據簡明疼痛量表(BPI)[5]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量表總分為0~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總引流量、住院時間及術后1個月內并發癥(皮下積液、皮瓣壞死、淋巴水腫、切口感染)發生情況差異,并比較兩組術后1d及術后5d生活質量(FACT-B評分)、疼痛程度(BPI評分)差異。
2.1 兩組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總引流量、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引流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總引流量則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2 兩組術后1個月內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1個月內,觀察組皮下積液發生率及皮瓣壞死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2.3 兩組術后1d、5d FACT-B、BPI評分比較 術后5d時,兩組FACT-B評分均較術后1d時升高(P<0.05),BPI評分則較術后1d時降低(P<0.05),且觀察組變化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3。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為預防術后皮下積液等并發癥發生,均在體外留置負壓引流管,但既往單管引流法常出現引流不暢等現象而使術后皮瓣壞死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故目前臨床多使用雙管引流以降低術后相關并發癥風險[6]。此外,臨床上也在尋求其他更加有效且方便的干預方法以保持術后引流通暢,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本研究結果也發現,給予負壓吸引引流干預的觀察組引流管留置時間明顯較予以傳統胸帶加壓包扎引流干預的對照組短。說明負壓吸引引流可促進積液排除,縮短患者帶管時間。此外,觀察組術后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除上述結論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術后疼痛緩解情況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這也提示負壓吸引引流干預可通過促進患者積液排出等方式緩解其術后切口疼痛,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此外,觀察組住院時間也較對照組短,考慮其與負壓吸引引流干預縮短患者帶管時間、緩解其術后疼痛,而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有關。
綜上所述,負壓吸引引流干預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術后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的預防效果較好,可促進積液排出,且能縮短患者引流管留置時間和住院時間,于緩解術后疼痛、改善生活質量均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