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人民醫院(277000)王秀花 殷淑君
淋巴瘤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是一種原發于淋巴組織或者淋巴結的惡性腫瘤,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該病的發生率有顯著增加的跡象,且發病人群趨于年輕人,靶向治療是該病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是患者在治療期間普遍存在一系列負性情緒,進而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本文筆者為了辯論流程化護理在惡性淋巴瘤靶向治療的應用及效果,收集本院收治的89例惡性淋巴瘤靶向治療患者查究,匯總如下。
1.1 基線資料 收集本院收治的89例惡性淋巴瘤靶向治療患者,收集時間是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分研究組(n=44)和對照組(n=45)。研究組女20例,男24例,年齡42~70歲;病程3~9個月。對照組女19例,男26例,年齡41~70歲;病程3~8個月。兩組基線資料差異不突出,P>0.05,可進行對照分析。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用藥后告知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觀察不良反應,對于出現的不良反應,要進行及時的處理。
1.2.2 研究組:①建立流程化干預小組,組內人員均為合格且受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護理人員可詳細地掌握利妥昔單抗藥物的不良反應、用法、藥理作用、配制等。②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由于對靶向治療缺乏了解,極易擔心治療出現不良反應,護士應綜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情況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使其對靶向治療的不良反應有一定的了解。③評估檢查:靶向治療之前詳細了解患者的肝、肺、心功能情況,低血壓、哮喘、心力衰竭以及心絞痛的患者是靶向治療的高危人群。④用藥準備:首次靶向治療的患者極易出現休克、病變部位疼痛、顏面潮紅、瘙癢、疲乏、惡心、蕁麻疹、畏寒、寒戰、發熱、低血壓等并發癥,護士應及早做好急救準備。⑤醫囑單執行:詳細核對藥物的用法、濃度以及劑量,嚴格在無菌操作下配制,肌注之前再次核對藥物。治療期間,高熱的患者應予以物理降溫,過敏的患者應立即停藥,結合患者的耐受情況合理調整藥物[2]。⑥治療后指導: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適量運動、合理飲食,如有不適,要及時告知主管護士或主治醫師。
1.3 評價指標 ①心理情緒:用SAS評分表(抑郁自評量表)對抑郁癥狀評定,50分以上表明存在抑郁癥狀,分值越高,預示患者抑郁癥狀越嚴重。用SDS評分表(焦慮自評量表)對焦慮癥狀評定,分值越高,預示患者焦慮癥狀越嚴重。②不良反應(血壓下降、皮疹瘙癢、寒戰發熱)發生率 。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4.0軟件統計,行t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x2檢驗計數資料,P<0.05,具統計學差異。
2.1 比較心理情緒 抑郁、焦慮評分:研究組的遠比對照組的低,P<0.05,具統計學差異,見附表。
2.2 比較并發癥發生率 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4.5%(血壓下降1例、皮疹瘙癢1例)遠比對照組的22.2%(血壓下降3例、皮疹瘙癢3例、寒戰發熱4例)低,P<0.05,具統計學差異。

附表 兩組患者心理情緒比較
靶向治療可有效提高惡性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利妥昔單抗是當前靶向治療中最常用的藥物,但是在首次滴注時極易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加劇患者的負性情緒,降低其治療的依從性。流程化護理針對惡性淋巴瘤的治療制定了一系列行動方案,有助于護理人員圓滿地完成護理目標,避免護理操作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多途徑、多方法地緩解其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提高其配合治療的依從性。加強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評估、觀察和監測,提高對不良反應的預見性,及早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到最低。本文研究示:研究組的抑郁、焦慮評分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遠比對照組的低,P<0.05,具統計學差異。證實了流程化護理在惡性淋巴瘤患者靶向治療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
綜上所述,惡性淋巴瘤患者靶向治療期間采納流程化護理,不良反應可明顯減少,安全可靠,廣大患者值得信賴并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