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3)曾子凌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就診的病患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手術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其中,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20~71(47.61±11.24)歲;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19~69(46.47±12.0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較大差異,具有對照比較價值(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護理干預,包括告知患者手術相關知識,術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8h內禁止飲食、飲水等。觀察組行快速康復外科臨床路徑干預,具體如下:①術前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教育,告知病患及其家屬手術相關知識以及術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并取得配合,以消除患者內心焦慮緊張情緒,有助于手術順利進行。在飲食上,禁止患者術前6h內飲食、2h內飲水,給予患者術前2h服用5%葡萄糖溶液200ml,以補充能量,維持生命活動。②術中處理措施。由于患者麻醉后血管擴張、體溫下降,抑制了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患者極易出現心律失常癥狀,因此,術中應調節手術室溫度,保持患者體溫正常。對患者行外周神經阻滯、脊神經阻滯或硬膜外局部麻醉。③術后護理措施。術后6~24h內拔除導尿管,鼓勵病患在無痛情況下進行下床活動,預防靜脈血栓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還能緩解患者術后疲勞,有利于盡早恢復精神狀態。鼓勵患者術后6h進食流質性食物,排氣后可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利于恢復胃腸功能。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術后麻醉起效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s),行配套t進行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分別為8.360、7.732、7.558,P<0.05。詳見附表。
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心理壓力大,術中麻醉消失后會產生強烈的疼痛,疼痛感會對患者的神經內分泌及代謝、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產生影響[1],使患者的情緒處于焦慮狀態,反應較為遲鈍。再加上手術均存在一定的風險,不安全因素較多,因此人們對手術室護理安全質量的要求也逐漸增高。快速康復外科臨床路徑與傳統方法相比,其具有以下優點:①避免使用全身麻醉,換選局部麻醉,有利于保護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減少術后腸麻痹、四肢麻痹等并發癥,減輕心血管的負擔,緩解術后疼痛感和不適感,且起效快、效果好、蘇醒快,重點在于適合基層醫院推廣、費用低、技術難度低、易掌握、符合現在單病種收費的趨勢[2];②保溫措施能減少術中出血、術后感染等不良反應,降低分解代謝;③抗菌薇喬線能為患者在傷口愈合關鍵期提供足夠的張力,可被吸收,使傷口愈合更美觀;④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傾心患者心理訴求,減輕術前的焦慮、恐懼情緒;⑤為患者制定科學的護理計劃表,明確康復目標,告知患者進行早期鍛煉,以防靜脈血栓、瘀滯的形成;⑥指導患者科學合理飲食,及時攝入營養物質,有助于保護瘦肉質群,盡早恢復腸胃蠕動功能,增加了患者的活動能力,減少了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
附表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麻醉起效時間(min) 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3 4.83±1.01 13.46±0.50 5.47±1.32對照組 43 7.21±1.57 14.23±0.42 7.73±1.45 t - 8.360 7.732 7.558 P - <0.05 <0.05 <0.05
通過對研究數據的對比分析,觀察組患者在麻醉起效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明顯,能顯著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性,縮短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治愈患者有積極作用,此護理方法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