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詢專線傳來一位女士的聲音。
女士的訴說充滿了憂愁和怨恨:“馬老師,您有時間聽聽我的心事嗎?我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每天都活在孤獨寂寞中。您知道寂寞嗎?寂寞真的很難受,很累。是的,寂寞是很累的感覺。您知道嗎?我還在一個人的世界中孤獨地挨過一天又一天。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我就去購物,去逛街,一逛就是半天甚至一天。看著廣場那茫茫的人潮,看著街上匆匆的人流,孤獨似乎離開了我。但是我知道,那不過是暫時的,逛街回來,我還是一個人。郁悶得不行,我就去爬山??墒且廊婚_心不起來,只感覺更孤獨,更寂寞,更累?!?/p>
聽對方停頓下來,我接過話題:“你是說,為了讓自己不寂寞,你一直在想辦法,一直在努力,卻沒有效果?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女士回答說:“因為我的辦法都不過是暫時的麻痹。”
我表示肯定:“對,是自我麻痹,是自我欺騙,是鴕鳥策略。也就是說,你所謂的辦法,都不過像鴕鳥把腦袋扎進沙堆一樣,沒有直面現實問題。所以,你需要拿出勇氣來問自己,現實問題究竟是什么?你說是不是這樣?”
女士開始直面自己的問題:“我想有一個溫暖的家,我特別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我都三十多歲了,眼看就成老太婆了,可是,誰是那個和我走進一個家的人?我的路在哪里?曾有人給我牽線搭橋,可是我跟那些相親對象都沒有緣分。”
我感到自己該多說幾句了:“婚戀之事,也許真的要講緣分。什么叫緣分?緣分,緣分,一個是緣,一個是分。所謂“緣”,不同于其他的生活計劃,特別是不同于逛街購物,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可遇不可求,也許是需要等待的?!熬墶笔俏覀儾豢烧瓶氐?,而那個“分”卻不是無能為力的。如果說“緣”是天定,那么“分”就在人為。如果說“緣”是外因,那么“分”就是內因。我們能做到的,也應該做到的,是在耐心等待中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因緣際會中準備好迎接那個光臨你命運的姻緣。如果心理準備稍不到位,就會錯失機遇。姻緣往往是輕輕地敲門,心理準備不到位的人是聽不見敲門聲的?!?/p>
女士長嘆一聲:“您說的沒錯,就是我的心理準備沒有到位。”
我順勢問道:“是怎樣的準備沒有到位呢?”
女士沉重地說:“我心里有一個人,有一個我放不下的人。他是我鐘情的男人,是我喜歡的那種男人。我們有好幾年了,我不是單相思,我們是相互的,我們之間有最親密的接觸。但是,他有家,有老婆,有孩子,他不能和我共筑一個家,不能和我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他說不干涉我的生活,他說我隨時可以離開他,可以隨時去找屬于我的愛情婚姻??墒?,他一直在我心里,我放不下他,我該怎么辦啊?”
原來如此!她愛上了別人的男人,愛上了有家的男人。如此男女關系,就心理咨詢案例看,起因雖然各有不同,結局卻基本一樣:男人可進可退,進退自如;女人卻只能如此的徒嘆奈何,獨飲苦酒了。這是明擺著的道理。
我不能不直言:“你們是一個不平等的關系??!”
沒想到女士語調陡然升高:“您憑什么這樣說?我們是真心的,我們是相互的,我是心甘情愿的,我沒有覺得吃虧,我愛他。難道愛是罪過嗎?”女士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攻擊的對象,開始猛烈地回擊我。我久久的無言,我們的通話似乎中斷了好長時間。
女士為什么會有如此的態度?
也許有人會說,愛情能讓人降低智商,迷情更會讓人降低智商。女士就是陷入了迷情而失去了理智,甚至陷于弱智。不錯,女士確因陷入迷情,看不到擺在眼前的險境,明明是自己掉進迷情的漩渦難于自拔,卻感覺自己是為神圣的愛情而獻身。
我們要探究的是,女士為什么會這樣呢?
是因為女士潛意識里在進行心理自我防御。女士啟用的心理自我防御機制,叫做“合理化作用”。所謂合理化作用,就是當人的動機或行為不被社會所接受,或因此而受挫時,為了減輕因動機沖突或失敗挫折所產生的緊張和焦慮,而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以自圓其說。當然這些理由是經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的時候可起到心理保護作用。
要想合理化,就要自我辯護。所謂自我辯護,就是當人們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只要有任何可能,都會盡力讓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合乎邏輯的,是合理的。人們常常會這樣,在某件事情上,一旦做出了選擇,就會想盡一切方法來維護自己的決定,如果遇到相反信息,往往會更加堅持自己的選擇,更加激烈地自我辯護。為了自我辯護,人常常甚至不惜歪曲事實。當我們希望自己正確時,當我們自尊心需要保護時,當我們需要為失敗或者錯誤的決策進行辯解時,這種歪曲更嚴重。
比如,一個既知道吸煙有害又無法戒煙的人,內心會產生強烈的不舒適感,出現心理上的失調。他就會通過自我辯護來減少心理失調:讓自己確信吸煙的實際危害并不大,或者讓自己確信吸煙的風險是值得的,比如可以控制體重,可以放松等。通過自我辯護,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來維護自我心理平衡。
通過自我辯護獲得的合理化來維護心理平衡的這個好處,只是暫時的表面的自我安慰,從長遠的深層的角度說,會給人帶來更大的壞處。最直接的壞處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會由自我辯護導致自我蒙蔽,導致心理盲點,看不到那些可以有助反省自身行為和信念的重要信息,看不到提示自己需要自我改變的信息,甚至看不到身邊的預示險境的種種信息。于是,就出現了一種并不費解的現象:身在水中的魚,偏偏看不到水。
女士的心態就是這樣,看似回擊我的話,其實是說給自己聽的,是在自我辯護,自我支持,自我安慰。這也許能讓女士得到一些心理的安慰。但是,長此下去必然導致自我蒙蔽,蒙蔽了自己心靈的智慧,正如魚在水中看不到水一樣,女士身在險中也不知險。這正是女士在迷途中走了很久的原因。如此執迷不悟的心態,不要說姻緣是輕輕的敲門聲,就算敲門聲再響,她也會聽而不聞,也會錯失許多好姻緣,落得個徒嘆孤獨和寂寞。
所幸的是,電話中斷片刻之后,女士的語氣平和了許多:“馬老師,對不起,我知道我是在騙自己,我還能騙自己多久呢,我該面對現實了吧。謝謝您,讓我開始這樣想?!保ㄗ髡呦祽眯睦韺W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咨詢地址:天津寶坻郵政16信箱,郵編:301800,咨詢專線:022-29228042,周六晚8:00~10:00,E-mail: tjbdmzg@sina.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