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瓊
摘 要:自20世紀新聞專業主義概念的誕生以來,新聞專業主義一直是新聞從業者維系行業認同、建構行業壁壘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新聞業自我約束的重要法則。新媒介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新聞專業主義賴以生存的媒介環境,媒體話語權的下放也使得新聞專業壁壘動搖,新聞專業主義的合法性危機降臨,這一概念本身也在經歷著不斷的變動。
關鍵詞:新聞專業主義;合法性;專業壁壘;新媒體語境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2018)08-00-02
新聞專業主義概念由來已久,之所以被稱為“專業”,不僅因為從事新聞工作必須具備專業技能的職業特征,還因為新聞工作要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礎上,表現形式為真實、客觀的職業價值信念。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網絡新聞業的蓬勃發展,整個媒介生態越來越復雜,傳統的新聞專業主義理論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一、新聞專業主義概念
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專業主義起源于西方新聞界,指的是一種客觀、獨立的新聞報道形式,這一概念下的新聞專業主義內核有二,即客觀性與獨立性。脫離政黨報刊后的西方報業更多地強調自己“公眾代言人”的身份,突出社會的“第四權”,因此,新聞從業者必須保持客觀中立,不為任何政治與利益集團代言。同時,新聞從業者必須將自己置身新聞事件之外,報道時不帶任何感情偏向,只提供事實,而讓讀者根據事實自行判斷。
隨著新聞實踐的不斷發展,新聞專業主義的含義也在被不斷豐富,新聞專業主義的概念中有了更多對于新聞操作范式的闡述,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論意義。但與此同時,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要義也面臨著一些質疑。
不少學者質疑,所謂的客觀性究竟是否具有實際可能性,新聞是人的產物,新聞記者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個人判斷。新聞不可能做到“有聞必錄”,媒體版面、公眾注意力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從對于某一事件新聞價值的認知、選題的確定伊始,就是建立在新聞從業者個人或者團隊的價值觀、世界觀之上的。
大眾傳播是整個社會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媒體與其他行業不同,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質,新聞具有很高的公共性與社會性,關乎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想要完全“獨立”是不可能的。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從業者往往會受到事件當事人背后利益集團的牽制、宣傳部門的管制以及讀者受眾的反饋等多方因素的影響,新聞生產無時無刻不處在一張復雜而巨大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想要完全“獨立”并不現實。
純粹的“客觀”“獨立”在現實操作中并不具備賴以生存的土壤,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專業主義完全是一個“悖論”,從職業本身來看,新聞從業者經過一系列的專業訓練,具備普通大眾所不具備的收集、處理特定信息的能力。此外,多年的職業訓練使得專業新聞工作者具備高度的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在新聞報道技能本身之外的人文關懷意識,這些都是難以被取代的。新聞專業主義作為媒體人自身與非專業人士劃定身份的區隔,其保有社會地位,是維持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特征
(一)主流媒體邊緣化
隨著新媒介技術的成熟,許多新興的媒介形態衍生出了微博、微信“自媒體”等新的媒體形式,公眾日常的信息來源趨于多樣化,在一些重要新聞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本身很難第一時間將新聞發布出來,由于傳統新聞生產流程的要求,主流媒體在時效性上必然會落后于一些自媒體的消息發布。此外,由于傳統媒體在內容質量上相對嚴格的把關,在新聞發布前必須經過反復核實事實,多信源交叉求證等環節,所以在新聞事件發生時,一些自媒體一開始就搶占了輿論的上風,主流媒體往往容易淪為“被動的回應者”。除了新聞生產專業流程要求本身限制,主流媒體在面臨社會事件時在很大程度上會受限于宣傳部門的管控,這一原因更加加劇了“主流媒體邊緣化”的傾向。
(二)深度報道式微
信息爆炸應運而生的是公眾信息接收的碎片化、淺表化現象,這種情況下,公眾非常容易被一些煽情、娛樂等刺激性信息所吸引,很難維持長久的注意力去閱讀媒體的深度長報道,因此深度報道的需求量大大減少,也就從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此外,由于信息量暴增,新聞更新速度快,給媒體人精心打磨、修飾稿件的時間十分有限,內容生產的時效性要求更高,所以客觀上媒體生產出優質深度報道的空間受到侵蝕。此外,由于傳統媒體經營不力,許多傳統媒體資深記者紛紛離職,投身互聯網創業大潮,從事一線采編的大多為年輕記者,年輕記者的社會閱歷與專業能力都有所局限,因此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報道不僅耗時長,也需要大量經費支撐,對于本就面臨經營危機的傳統媒體來說,從維持經營層面也有減少深度報道的要求。
(三)媒體公信力降低
在紙媒為王的時代,由于傳播技術的限制,普通公眾很難接觸到更多的新聞來源,傳統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壟斷了受眾的注意力,同時,由于主流媒體背后的政治身份,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其報道內容也已經具有了相當程度的權威性。但是隨著“公民記者”的出現,普通人也能夠成為新聞內容生產者,新聞生產大眾化、社會化,模糊了新聞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界限,消解了傳統意義上新聞生產的神秘感與距離感。此外,由于傳統資深媒體人大批離職,傳統媒體出現人才危機,媒體從業人員職業素養不足,也帶來了媒體公信力下降的后果。
(四)媒體融合進程加快
隨著媒介形式的豐富,媒體行業的融合進程不斷加快,媒體深度融合乃大勢所趨,但在融合過程中,大眾傳媒傳播內容與形式分離、融合難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在新聞報道中,如AR/VR、視頻、直播等新技術的使用促使新聞更具有臨場感、沉浸感,增添了新聞報道的表現力,與此同時,新技術的運用對于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專業主義內含將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文字報道以及理論層面,對于新技術的學習、運用以及融合將繼續被納入新聞專業主義的范疇。媒體從業人員對于新興傳播方式的掌握意味著對于新的傳播話語的掌控,在此基礎上,只有將優質內容與對應的傳播形式相結合才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媒介環境,增加內容的傳播效力。
三、專業主義遭解構
新聞專業主義基于傳統的主流媒體壟斷意見的市場話語權,其擁有極高公信力。而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存在的傳統生態及其合法性均遭到質疑。新聞行業內外的壁壘已經不再鮮明,轉而趨向模糊與不確定,而新聞專業主義本身所奉行的“客觀、獨立”法則是否真的具有現實可能性也同樣在接受考驗。新聞業已經不再是一個具有高度專業性的行業,新的傳播環境下,大眾的信息處理能力、媒介素養都普遍提高,新聞專業從業者與普通公眾之間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在不斷縮小,所謂的專業主義面臨著危機。
有學者將當今社會形容為“液態流動”的社會,諸多社會準則與規范都并不持久,新事物極易出現卻難以維持,與之相應的,新聞業也呈現出一種液態的模式,專業與非專業間邊界的模糊帶來了新聞專業主義本身的合法性危機,對此,傳媒行業本身為了保持自身的地位,不得不進行對新聞專業主義內含與外延的再豐富,重新建構一個符合當下媒介發展趨勢的新興的新聞專業主義話語。
四、結語
無論如何,新聞專業主義對于整個新聞界來說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承載著新聞業發展的框架與脈絡,只有新聞專業主義不斷發展,新聞業才能夠有自身的存在基礎,從而獲得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李巖,李賽可.新聞專業主義的悖論探析.新聞界[J].2014(01):11-16.
[2]陸曄,周睿鳴.“液態”的新聞業:新傳播形態與新聞專業主義再思考——以澎湃新聞“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報道為個案.新聞與傳播研究[J].2016(07):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