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文
摘 要:培智生是我國教育人群中較為特殊的群體,加強特殊教育義務段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保證學生在出身社會之后能夠更加自信,大膽的與人溝通交流,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良好的工作經驗。本文將重點對于特殊學校義務段對培智生開展職業教育的相關課程內容進行研究,并對職業教育開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探討研究,以期為培智學校中更好的進行職業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培智生 特殊教育 義務段 職業教育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形式的轉變,人們生活水平、思想素質也在不斷提高,當前,社會各界對于教育工作的開展形式非常重視,尤其是新課改的推行為新時代的校園教育帶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但是這一教育背景卻忽略了一些特殊學校的教育情況。培智學校重點在于對一些殘疾學生的培養,教育性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智生也是我國教育人群的重要組成之一,因此加強對特殊義務段培智生的職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對特殊學校開展職業教育的相關形式進行探討,希望讓培智生的職業教育獲取更多重視,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能。[1]
一、特殊學校開展職業教育中面臨的問題
1.缺乏系統培訓和專業教材
就我國目前特殊學校培智生開設的職業教育課程來說,還沒有完善的專業教材和系統培訓機制。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多以憑借經驗和在網上收集一些資料再根據自身想法設計課程安排。這樣的教學方式缺少專業性和系統性。在課程實踐教學中還較為空白,需要不斷改進,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效果也不夠明顯。由于在特殊學校中,學生的身體或者智力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陷,這本身就為職業教育的開展發出了巨大的挑戰,如果老師在教學開展之前沒有進行系統性的培訓和合理規劃,盲目教學將教學形式的開展形成阻力。嚴重者甚至會誤導學生,形成錯誤的職業觀念和社會認識。[2]
2.學生個體差異明顯、能力參差不齊
加強特殊學校培智生的教育是為了讓殘疾學生也能夠享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獲取有效的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而特殊學校對于培智生開展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讓學生能夠自食其力,掌握一門求生手段。在畢業之后能夠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憑借一技之長與普通人一樣能夠順利的上崗就業,通過自主就業實現回歸社會的愿望。但是我們也應該客觀的看待特殊學校培智生的個體差異,培智學校中的學生不論是智力水平、或者身體情況都與一般正常學生存在一定的差別,在班級里面也存在能力參差不齊的情況。在實踐教學中,綜合能力較好的學生往往能夠很快掌握相關基本知識。而另外一些學生由于身體和智商上的缺陷,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重復機械式的進行某一個操作才能進行記憶。更有甚者,學生經過反復訓練也不能完全獨立的完成某一個操作。因此,如果老師在教學中采取一概而論、一視同仁的教學方式將很難提升教學成效,甚至會導致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出現自卑心理,這也是特殊學校開展職業教育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3]
3.學生意志力薄弱
在特殊學校對培智生開展職業教育其涉及的內容不僅包括學生的勞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更是與學生的心理狀況、思維模式息息相關。由于培智生具有一定特殊性,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很多學生從小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在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也應該對此引起足夠重視,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還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建設,提高學生的意志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正確的面對問題克服問題。但是當前在一些特殊學校中,學生意志力培養這方面較為缺乏,使得學生意志力較為缺乏這一現象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二、加強培智生特殊教育義務段職業教育的相關對策
1.提高老師的專業性
培智生教育既屬于特殊教育也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在特殊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果與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專業性有很大的關系,特殊學校培智生教育需要老師具備足夠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足夠了解學生的特點,熟練使用各種專業技能及時解決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加強老師的專業技能和培養方式:比如,采取學術交流的模式,探討特殊教育經驗;定期培訓,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完善教師考核制度,優勝劣汰,強化師資隊伍;招聘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增加師資隊伍的活力;重視教師的社會實踐,豐富個人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此組建一支高質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學生職業教學提供基礎保障。
2.重視職業課程開發。
由于培智學校學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很多校園對于這一階段的教材選擇和課程安排都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不重視課程教材的開發和使用,導致教育資源出現浪費的情況,十分不利于特殊學校職業教育的開展。所以學校在課程安排和教學課程設計時要注意教材選擇的合理性,教材選擇應切實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此外,老師在教學中還應該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老師應引導學生做好自身職業規劃在進入社會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將來的就業崗位、工作環境、及具備的技術能力等,比如:我們學校老師可以下載錄制一些真實的工作視頻或者帶領學生去工廠實踐,提示學生做好崗前準備及職業規劃,在職業規劃中互動教學正確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操作方法、熟練保護措施。
3.做好教育銜接工作
培智生教育過程中除了日常的理論教學之外還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基礎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熱愛勞動的高尚品德,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團體活動,如技能比賽、手工比賽等,以團隊的形式進行,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應有的成就,培養集體榮譽感,在教學中,老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心理動態,想方設法的為學生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讓學生能夠正常社交,提升學生與他人的語言溝通效率,為畢業后就業奠定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在對特殊學校學生教學時,我們要明確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教育學校之間的共性和異性,其共性在于都是為了社會培養經濟建設人才。其差異性在于,培智生自身有一定的缺陷,其職業課程的選擇和開展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重點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使其能夠更好適應社會就業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春玲.淺析師德教育在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就業力中的地位[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0(2).
[2]武清振.淺談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化教育[J].引文版:社會科學,2015,0(2):44.
[3]王丹.特殊教育職業學院信息化新生態發展初探[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7,(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