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佳婧
摘要:本文在以分析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目前現狀為基礎的情況下,著重分析思考在文化自信下,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情況。在面對國際舞臺和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下,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確觀念的指導下,致力于形成以中華傳統文化等為主的優秀原創電視節目綜藝,并在國際電視綜藝舞臺上能夠占領屬于自己的一片舞臺,是值得每個綜藝制作人深切思考的,更是綜藝節目在文化自信影響下的未來發展之路。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當今二十一世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也隨之豐富多彩起來,觀眾們在日常娛樂消遣方面的要求也日漸提到進程上來,由此眾多電視綜藝節目應運而生。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始于香港、臺灣地區,當時有名的電視綜藝節目是《歡樂今宵》,而我國內地的電視綜藝節目在80年代才開始涌現出來。21世紀初,隨著綜藝節目的興起,其節目的娛樂性也開始逐漸增強。伴隨著《超級女聲》的火爆,國內的真人秀節目迅速發展起來。電視綜藝節目的類型不斷發展,相親節目、競猜節目、智力類節目、音樂競演類節目和互動類游戲節目等類型不斷涌現出來,國內的綜藝節目也隨之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形式更加豐富,內容也更加吸引觀眾,電視綜藝節目等方式也逐漸成為了每家每戶酒足飯飽后用于消遣必不可缺的常態,但其繁榮的背后無疑隱藏著無比巨大的漏洞。
一、電視綜藝節目的現狀
近年來電視綜藝節目的娛樂性、互動性和真實性不斷增強,像《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這類明星真人秀節目受到的狂熱追捧恰恰證明了這一點,觀眾看得開心,同樣超高的收視率使得節目制作商和各大衛視賺得滿盆金。因此,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各種雷同相似的娛樂為主導的電視綜藝節目在觀眾眼前扎堆出現。而彰顯民族精神的《我國詩詞大會》、《我國成語大會》和《漢字英雄》等中華傳統文化綜藝節目在眾多以娛樂性為主的綜藝節目中獨樹一幟。
但是在眾多電視綜藝節目的五彩斑斕之下隱藏的是巨大的泡沫,精彩的電視娛樂綜藝節目,群眾熱烈的追捧,令人震驚的收視率,炙手可熱的明星,卻構成了我國綜藝節目繁榮的假象。“拿來主義”、購買外國版權、版權侵犯和抄襲現象等問題層出不窮,像近日來被爆出的湖南衛視某綜藝抄襲漫威創意的新聞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更是引起了網友的不滿及謾罵。
二、基于“文化自信”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同樣是我們當代人民應該具有的,文化自信特別是思想文化自信,是一個社會繁榮昌盛的要處,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立足之本。在這樣的文化趨勢之下,電視綜藝節目勢必要發生根本上的改變。為了促使電視綜藝節目的良好發展,習近平主席及各位委員等對于文化自信的發言也為其提供了發展方向,《我國詩詞大會》、《我國成語大會》和《朗讀者》等文化綜藝節目的不斷涌現也為其他綜藝節目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良好的榜樣。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文化自信等意識的提升,觀眾對其節目的熱烈歡迎也無疑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及文化自信的認同。在我國走向國際舞臺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無疑為我國找準自己的定位,在世界面前彰顯民族精神與民族特色指明了方向,熱愛中華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逐漸成為熱潮。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電視綜藝節目應該在廣闊的文化寶庫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選取有積極正能量的精華,再進行創新與加工,以此加強我國觀眾對自身的文化自信,創造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電視綜藝節目占領市場。湖北衛視的《我愛我的祖國》就是這樣的,其很大部分的節目都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主,傳統音樂、地域文化、戲曲和民間工藝等都曾作為節目選題,展示了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展示了國人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自信。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受邀為節目演唱結束曲和經典老歌《我和我的祖國》,他在節目中感嘆,傳統音樂通過電視綜藝節目的平臺展示到大眾面前,同樣也不失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我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在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上,應以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創造能體現我國偉大豐富精神內涵的電視綜藝節目,這是每一位觀眾都希望所看到的,這是每一個節目制作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這是電視綜藝節目在未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柳靜.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化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2]王萌.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7.
[3]任潔.對電視綜藝節目《男左女右》引發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
[4]吳曉莉.淺談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形態創新[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
[5]張娟玲.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