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曼
摘要:《妻子的浪漫旅行》是芒果TV2018年自制的夫妻觀察治愈節目,通過夫妻隔空對話的形式,讓妻子團獨自踏上旅行之路,丈夫團則留在棚內遠程關注妻子動向;通過旅游細節發現其生活中另一面,共同探索夫妻更合適的相處之道。本文以其作為研究對象,從傳播學視角作為出發點對其展開研究,淺析節目對受眾的影響。
關鍵詞:《妻子的浪漫旅行》;傳播;娛樂
娛樂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我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的同時,人們的日常娛樂也日益豐富。當今時代,新媒體的出現使電影電視不再是唯一娛樂媒體,娛樂節目也不僅存于電視上播放。芒果TV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它是湖南廣播電視臺旗下的互聯網視頻平臺,獨家提供湖南衛視欄目高清視頻,同時也擔任創作新節目的職責?!镀拮拥睦寺眯小肥瞧湓?018年推出的一檔原創節目,它憑借著新穎內容和大眾話題,受到了觀眾的廣泛關注。
一、《妻子的浪漫旅行》傳播主體分析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1]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傳播行為如影隨行?!镀拮拥睦寺眯小酚?018年8月15日起每周三中午12:00在芒果TV播出,通過棚里丈夫觀看妻子國外旅行的細節,形成可以供大家討論的話題,向觀眾分享明星夫妻相處之道,這就是傳播行為。
(一)《妻子的浪漫旅行》傳播者分析
1.主持人
節目主持人是溝通節目與觀眾的中介,它縮短了傳播者與觀眾的心理距離。[2]作為職業傳播者,陶晶瑩熱情幽默,語言犀利又不失禮貌?!镀拮拥睦寺眯小分杂心敲锤叩狞c擊率,也離不開陶晶瑩獨特的主持風格。
2.嘉賓
該節目邀請的嘉賓都是才華與顏值為一體的偶像,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和追星訴求。
3.受眾
該節目觀眾群輻射廣,主要覆蓋有80、90、00后,其中大多為年輕人。觀看《妻子的浪漫旅行》能使他們減壓,積極面對生活,也能給年輕人在感情生活中給一些建議。
(二)《妻子的浪漫旅行》傳播媒介分析
傳播媒介就是指介于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用于負載、傳遞、延伸、擴大特定符號的物質實體,具有實體性、中介性、負載性、還原性和擴張性等特點。[3]
芒果TV作為新媒體的代表,是《妻子的浪漫旅行》傳播的媒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行選擇用手機、數字電視或電腦觀看,觀看模式多樣化。
二、《妻子的浪漫旅行》傳播模式分析
《妻子的浪漫旅行》在傳播模式上屬于互動傳播模式。除了丈夫觀看妻子旅行影像、主持人和其加以探討外,還加入了觀察團成員對明星感情觀甚至自己感情觀的看法。場外觀眾也可以利用發彈幕的形式闡述自己的觀點或節目訴求。
在傳播學研究中,一個優秀的傳播模式常具有五種功能:構造功能、解釋功能、引導功能、簡化功能、預示功能。[4]《妻子的浪漫旅行》之所以成功,就是它遵循自身的模式和特色。
(一)明星吸引模式
節目中嘉賓都是有一定粉絲基礎的優質偶像,利用張杰、陳小春、付辛博等優質偶像的吸粉屬性,吸引了大量的粉絲觀看。
(二)適當搞笑模式
謝娜作為嘉賓之一,把控著節目的節奏和氣氛,能夠抓住各種氣氛點,讓旅途過程變得輕松搞笑,讓節目更加鮮活有趣。
(三)懸念模式
節目還設置了各種懸念吸引觀眾的關注與點擊。比如利用應采兒和程莉莎吵架的噱頭吸引觀眾流量,利用測謊儀測出張杰不是謝娜最愛的懸念來引起觀眾好奇心。
(四)熱門話題討論模式
節目利用各種矛盾突出形成可以討論的熱門話題供大家討論,使觀眾從受眾也變成了傳播者,突出了節目的受眾主體化。
三、《妻子的浪漫旅行》傳播效果分析
人類傳播是一個系統,必須用系統的觀點才能全面地、準確地把握傳播效果,才能真正發揮傳播的作用。[5]《妻子的浪漫旅行》以獨特的節目形式吸收了大量的忠實粉絲,也在不斷的刷新著點擊量的紀錄,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傳播效果。
(一)個人傳播效果
受眾是電視消費的主體,受眾心理在中觀的形態上表現為“求真、求知、求美”以及“參與”和“選擇”。[6]《妻子的浪漫旅行》通過觀眾觀看、討論中給年輕觀眾提供一些戀愛經驗之道,從觀眾的反饋來說還是不錯的。
(二)社會傳播效果
在當今社會,人們感情觀逐漸發生扭曲?!镀拮拥睦寺眯小芬徊コ?,讓我們看到了謝娜在張杰最失意的時候選擇和他在一起;程莉莎在郭曉冬最窮的時候選擇和他結婚等一系列細節,都讓觀眾感受到了強大的正能量感情觀,對于社會感情風氣的糾正還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
四、結語
《妻子的浪漫旅行》作為芒果TV自制的代表作之一,它具有獨特的傳播形式,產生了相應的傳播效果。與此類似的旅行節目之前也出現過很多,例如湖南衛視的《花兒與少年》,浙江衛視的《一路上有你》等。但《妻子的浪漫旅行》憑借其獨特的市場價值與全新的節目形式,在類似節目基礎上加以創新,最終獲得了觀眾的好評。
參考文獻:
[1]康小莉,李麗華,王俊奇.傳播學原理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
[2]孫雪冬.淺談節目主持人與節目風格定位的統一[J].新聞傳播,2004 (07).
[3]邵培仁.傳播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4]邵培仁.傳播模式論[J].杭州大學學報,1996,26 (2).
[5]周鴻鐸.傳播效果研究的兩種基本方法及其相互關系(上)[J].現代傳播,2004 (03).
[6]戴劍平.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電視受眾心理面面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