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摘要:在時興移動互聯網傳播的當下,做好城市形象傳播必須創新,使城市形象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最大化。深度融合的長江日報及其新媒體在城市形象傳播上著力創新形式、擴展視角,進行了有益探索,成效突出,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城市形象傳播;創新形式;擴展視角;影響力最大化
城市形象傳播是城市黨報的重要職責。當今時代,城市之間競爭日益激烈,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做好城市形象傳播尤為重要。在傳播環境發生巨變,移動互聯網傳播成為主流的情形下,傳統媒體做好城市形象傳播必須創新,使城市形象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最大化。具體的方法和路徑值得深入探究,武漢市委機關報長江日報及其新媒體(以下簡稱長江日報)在城市形象傳播上著力創新形式、擴展視角,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策劃重頭報道,聚焦城市亮點,強有力地傳播城市核心精神氣質
武漢的城市精神是“敢為人先 追求卓越”,2017年,武漢市十三次黨代會著重提出“拼搏趕超”,創新、拼搏可以說是武漢核心精神氣質和主流城市形象。長江日報緊緊圍繞這一核心精神,策劃重頭報道,發揮評論優勢,開設專版專欄,開展專題活動,特別是運用全媒體手段,突出焦點,做出特色,做出深度,鮮明有力地傳播武漢的創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凸顯武漢主打城市形象。
重頭報道運用全媒體手段聚焦代表性、說服力強的事實,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2017年2月20日,新一屆市政府履職首日,長江日報兩路記者走進市政府大院,直播市政府工作人員的干事狀態,引80萬網友關注。市委宣傳部長批示:“立體化的傳播手段,使新聞更接地氣,更有生命力,望繼續創新,大膽嘗試。”人民日報主辦的《新聞戰線》當年6月刊進行專題推介。
在具體方向上,長江日報主要聚焦武漢發展新理念、新動作、新亮點,通過有聲有色地立體報道,充分展現武漢改革創新、拼搏趕超的城市形象。2016年3月21日,長江日報突出刊發《3000畝沙湖湖面“失”而復“得”》報道,并配發評論員文章《“失”而復“得”靠的是定力》。沙湖面積從1999年《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的1600畝到2010年總規的4600畝,再到現在湖面面積一寸不減,反而有所增加,其中反映出的不僅僅是數據的變化,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更新。
2017年5月3日,武漢長江主軸概念規劃方案確定,長江日報及時推出武漢長江主軸概念規劃八連版特刊,據悉,時任市委書記將其貼在自己辦公室的墻上。長江日報還及時組織網友、專家對話,兩次組織市民觀察團,隨規劃專家參觀長江主軸核心段或核心點。
今年七月,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之后首次視察湖北五周年之際,長江日報從高質量發展的“武漢答卷”、改革深水區的“武漢探索”等方面推出特別報道,有力見證武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生動實踐和發展成果,社會反響較大。
城市亮點有的很明顯,也有的并不顯山露水,需要去發現、去擦亮。2016年3月16日,長江日報率先報道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斗魚,并由此啟動“尋找武漢獨角獸”系列報道活動,圍繞武漢的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新興產業,密集采訪、報道了近40家創新創業企業。在持續的報道、活動推廣中,一大批優質互聯網企業的顯示度提升,中國互聯網產業版圖上,武漢不再籍籍無名,互聯網創業“第四城”被叫響。
二、運用新媒體手段,濃墨重彩報道城市重大活動、重大賽事,充分展現城市形象
城市重大活動、重大賽事是展現一個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機會十分寶貴,應予以高度重視,通過濃墨重彩的報道讓城市形象大放光彩,深入人心。在操作中,應提前精心籌劃,著重把握好報道定位,提煉出鮮明的先進文化價值理念,凸顯需強化的城市主流形象;運用多種傳播手段,尤其是深受當今受眾歡迎,覆蓋范圍廣、傳播效力強的新媒體手段。
2015年9月,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在武漢開幕,這不僅是一次園林博覽盛會,也是武漢近些年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代表性展示。長江日報將目光不局限于園博會本身,而是通過園博會談武漢這座城市的現代化應對以及城市生態發展,將主題定為“復興大武漢的張公堤故事”。最終,以“梁思成的遺憾沒有在這里重演”為開端,將張公堤的留存放入城市如何對待廢棄工事的大歷史中,通過再現武漢過去處理生態和發展的諸多故事,指出“生態不再是發展的代價,也不能只作為底線來堅守,它終將是城市建設的引領”,并以人本主義城市規劃理論家的觀點作結,表明“城市的意義在于關心人,陶冶人”。
2017年4月9日,2017年武漢馬拉松開跑。在事先確定的報道總體定位上,長江日報站位高,定位準:理清馬拉松與城市的關系,認為漢馬成了展現武漢新形象的窗口,在本質上仍是全市人民的一場歡宴,并且因別具特色而吸引著五湖四海的客人。比賽當天,總編輯靠前指揮,帶領10多個部門主任在融媒體中心集中調度,百余名記者編輯參與報道,投入7架無人機、直播20多場。實現了全天候、全方位、全形態的報道,使讀者、網友多角度了解漢馬,充分感受漢馬的魅力、武漢的魅力。同時重點策劃、發掘了一批特色報道、深度報道,如,直播記者、參賽記者直播、參賽之余,以親身經歷、觀察生動有力地見證漢馬的獨特魅力;《武漢馬拉松吹響武漢復興號角》等重點報道被國內主流媒體轉載。
三、突破地方報紙的地域格局,放開視野,在國際大舞臺上講好武漢故事,乃至中國故事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長江日報派出8人報道組,著力唱響武漢話題。采訪全國知名代表委員,通過他們向外傳播武漢聲音,擴大武漢影響力。緊扣武漢重大發展方略,做好“長江”文章,產生了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省市主要領導給予充分肯定。傳播城市形象,長江日報不局限于在本地作為,而是突破地方報紙的地域格局,放開視野,在全國乃至國際大舞臺上講好武漢故事,乃至中國故事,充分體現城市的開放性、國際性、現代性形象。
2016年9月12日,長江日報啟動“一帶一路上的武漢設計”大型跨國探訪。10位記者奔赴“一帶一路”沿線的13個國家,見證、聚焦20個武漢設計與建設工程項目,體現“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擔當,引起新聞界與學術界的共同關注。2017年4月28日推出“武漢力量閃耀‘一帶一路”特刊,同日在京舉行“開放與共享”高峰論壇,向外界展示“一帶一路”上的武漢作為,推介工程設計領域的武漢優勢與武漢特色。“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駐華使節,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在漢央企代表及專家學者等100多人出席。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訪問俄羅斯,發表了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其中提到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中國的蘇聯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引起長江日報的關注和思考。2013年,是武漢保衛戰75周年。解放公園蘇軍烈士墓,在此長眠的15位蘇聯空軍志愿隊烈士,只留下一串名字和生卒年月。當年5月,“武漢上空的鷹——尋訪蘇聯空軍志愿隊烈士”跨國報道啟動,長江日報記者遠赴俄羅斯,尋訪并找到7位犧牲在1938年武漢保衛戰中的蘇軍英雄的親屬,還原了解放公園蘇軍烈士墓碑上15位烈士的準確檔案信息,并發現了14位犧牲埋葬在武漢、但未列入墓碑名冊的蘇軍烈士。該報道呼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俄羅斯總統普京為此向長江日報簽發“1941—1945衛國戰爭70周年”紀念獎章。該系列報道獲得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一等獎。
四、從城市歷史文化的再發現、新認識來展現別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形象的根基,歷史文化的再發現、新認識,可以展現別具一格的城市形象,強化城市的核心精神和主流形象。武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之地。其實,武漢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重鎮,在中共黨史、軍史上具有崇高歷史地位。長江日報經過深入發掘、探究,推出多篇重頭報道,生動有力地表明了這一點,也有力體現武漢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形象。
1927年,開國十大元帥十大將不約而同地匯聚到武漢,在這里工作、學習,從事革命活動,又從武漢出發,走向新的斗爭。開國將帥們從這里出發,走向南昌起義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的武裝起義,他們成為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和著名戰將。長江日報記者深入采訪開國將帥后人,還原這段革命傳奇,推出特刊圖文并茂地報道,并結集為《1927,他們都從武漢出發》一書。
2017年6月29日,建黨96周年即將到來之際,長江日報推出專題報道:《90年前中共五大選舉產生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10位成員8人犧牲(主)/本報尋訪八烈士后人見證精神傳承》,報道從尋訪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8位烈士后人入手,回憶先人,見證當下,既鉤沉往事,又發現新聞,彰顯了武漢在黨建的歷史地位。在正在召開的湖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引起關注和熱議。當日長江日報新媒體平臺點擊量超過130萬人次。新華網、廣州日報等一批媒體轉發。
歷史可以宏大敘事,也可以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特別經歷的細節敘事,也是城市形象傳播的好素材。在漢工作的英國企業家西蒙·霍沃思家族連續六代人,都和中國武漢發生過聯系。從1875年至今,持續整整140年,歷經清末、民國直至新中國的“前后兩個三十年”。這個英國家族六代人和中國武漢的聯系,映射著武漢乃至中國的百年發展。2015年10月9日長江日報以《英國家族六代人中國故事綿延140年》為題進行報道,動人故事在網絡上多次轉載,西蒙·霍沃思當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五、深入發掘重大典型先進事跡以及普通市民的溫情故事,大力張揚城市榜樣,彰顯城市溫度
一個城市的重大典型,可以說是城市形象最有說服力的代言人,深入發掘重大典型先進事跡,深刻揭示其內在精神價值,無疑大大有助于城市形象傳播。不可忽略的是,發掘身邊普通人的閃光點,有力彰顯城市居民的精神風貌以及這座城市的溫度,同樣有助于城市形象傳播。2017年9月20日長江日報報道的“武漢公交車上暖心的一幕”,圖文+視頻點擊量488萬。10月6日“武漢街頭驚現最帥跑男!為了這件事,全車人都愿意耐心等他”,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首位,數十家新媒體轉發,閱讀量超過743萬次;微博平臺視頻播放量達781萬。可見,捕捉市民日常生活中高傳播度的新聞,運用新媒體平臺和手段,能夠產生優異的傳播效果,放大城市溫馨暖人的氛圍。
2017年8月9日,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漢軍同志突發心臟病倒在工作崗位上,不幸因公犧牲,武漢失去一位好干部、好公仆、銳意進取的闖將。8月18日長江日報推出通訊《永遠有顆獅子般的進取心——追憶楊漢軍同志》,讀來感人至深,配發評論員文章《向先鋒看齊 為事業拼搏》引導有力。19日起推出專欄,記者深入到楊漢軍同志工作過的地方,通過生動詳實的材料,從多方面報道楊漢軍的感人事跡和人格魅力。今年4月,中央組織部追授楊漢軍同志“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干部”稱號。近年來,長江日報報道的生命接線員劉清、以命搏命的長江志愿救援隊等重大典型都成為全國有影響的典型。值得一提的是,重大典型的報道同樣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生命接線員”劉清的報道網上首發,總點擊量超過4700萬人次。新媒體優先發布與報紙縱深報道,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