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隨著互聯網發展,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用戶對于信息的傳播和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環境下誕生了微博、微信等很多新媒體,這些軟件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傳播格局,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極具個性化的“微傳播”時代,同時也為人們獲取信息、促進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微信就是其中的一種,本文對此做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新聞傳播;媒介;微信
微信屬于一種新興社交軟件,其中集合了音頻、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功能,微信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同時也為社交網絡的繁榮貢獻了一份力量。微信秉著全新的傳播體念,驗證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一、微信概述
微信屬于一款手機端通信工具,最初誕生于2011年1月,由騰訊公司全力打造,具有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很多強大的功能,可以實現跨通信運營商、跨系統平臺的通話。打破了傳統文字短信的局限性,讓人們的社交活動變得更加靈活,更加智能,更加方面。
二、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傳播優勢
微信屬于一個免費的即時通訊服務程序,所支持的功能多種多樣,除了常見的語音、視頻、文字,還可以為用戶提供“群聊”、“搖一搖”、“掃一掃”、“朋友圈”、“公眾號”等其他服務。其中微信公眾號也可以將其稱之為微信公眾平臺,是一個新增功能模塊,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或是政府都可以通過該平臺創建自己的公眾賬號,并通過公眾號發送文字、圖片、語言等消息。從實際情況來看,通過公眾號傳播消息,主要具備如下優勢:
(一)受眾群體基數較大
先關調查顯示,微信的每日活躍用戶均數達到了一億以上,直到2013年,我國微信用戶數量已高達4億戶,其中包括了青年、老年、中年、兒童,這足以表明微信的受眾群體基數之大,在眾多社交軟件中占據很大的市場。由于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通訊錄、QQ、搖一搖、附近人等方式添加好友,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用戶的交友圈。在這基礎上通過微信公眾號傳播信息,消息接收者和傳播者就會明顯增多,新聞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自然會增大。
(二)信息傳播即時有效
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新消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信息發送給用戶,這樣一來用戶無論處于何時何地都能快速接收公眾號發送的推送消息,有效打破了傳統新聞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以往傳統的社交媒體習慣采用單向的線性傳播方式傳播消息,由于受到時間、空間以及技術方面的限制,受眾很少能在最短時間內將自己所有的需求反饋給信息發布者,然而微信公眾號的應用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為用戶提供一對一的交流服務,用戶遇到任何問題完全可以在平臺上與發布者進行平等交流,將自己的問題通過微信及時發送給信息發布者,對方則可以通過公眾號進行一一解答,快速有效的實現了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
(三)提升受眾主體地位
在以往信息發布者和受眾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發布者往往擔任著唯一的信息傳播者角色,總是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架勢,在選擇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的時候多數都是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很少站在受眾群體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需求或感受,導致新聞消息的傳播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反之,利用微信公眾號傳播新聞消息,可以有效促使原本單向的信息發布轉變為雙向的、即時的信息互動,所用的受眾都可以是轉播者以及接收者,擔任著雙重角色,這樣一來用戶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接收到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消息,同時還可以作為轉播者將消息傳遞給他人。一旦接收到某個比較精彩的內容,可以立即點擊分享給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將信息傳遞給好友,甚至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信息的二級乃至多級傳播。這不僅有效提升了受眾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新聞消息的傳播面積和傳播速度。
(四)實現新聞精準傳播
微信用戶需要添加好友的時候必須要通過相互確認,也只有在添加好友之后才能相互發送消息。用戶要想關注某個微信公眾平臺必須要主動查找微信公眾號然后設置關注,并勾選“接收消息”才可以接收到來自公眾賬號的推送信息。這種傳播方式將以往的“強推式”傳播變為了“拉取式”傳播,用戶只有同意后才能接收到發布者的消息,接收消息的方式更加自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傳統新聞傳播帶來的抵觸感。除此之外,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可以在自身企業的微信公眾平臺后臺設置訂閱用戶分組功能,針對用戶的實際情況發生不同的消息,有效實現了新聞傳播的精準性和針對性以及高效性。
三、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有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微信的誕生和應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中公眾平臺這一功能模塊的設置為信息發布者和用戶提供了很大的社交便利性,不僅可以讓受眾在最短時間了解到各方面的新聞消息,同時也為企業管理者降低了工作強度。在改變人們交流方式的同時更為社交媒體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麻馨怡.淺析新聞傳播的新媒介——以微信公眾號為例[J].神州,2018 (1):260-260.
[2]程克波,陳欣,王晶,等.市級電視媒體如何利用“微信+”提升傳播效力——以“漳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為例[J].東南傳播,2016 (12):38-41.
[3]史佳穎.關于新媒體與專家的關系淺析——以《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為例[J].商業故事,2016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