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樂 黃樂書
摘要:社工在所駐的一所潛水職校開展服務中發現,該職校的青少年普遍呈現出學習被動、有厭學情緒及逃學行為。社工進一步與校方訪談得知,潛水職校每年新生退學率高居不下,且占80%以上的學生在退學后對未來規劃不清晰、輟學在家,這一直是該校工作中的一大難題。
根據優勢視角的專業理念,我們社工擬開展“夢想制造廠”生涯規劃小組,小組分為“策劃篇”及“圓夢篇”兩個部分,通過故事分享、積極觀察、互動交流的環節協助青少年釋放負面情緒、發掘學業上的興趣愛好;再結合體驗式學習、工務實踐等環節協助青少年確立生活目標、提升生涯規劃的技巧以緩解該校出現的青少年的厭學問題。
關鍵詞:厭學;青少年;生涯規劃
一、小組背景
社工在所駐的一所潛水職校開展服務中發現,該職校的青少年普遍呈現出學習被動、有厭學情緒及逃學行為,學生在學校中情緒不佳。社工進一步與校方訪談得知,潛水職校每年新生退學率高居不下,且占80%以上的學生在退學后對未來規劃不清晰、輟學在家,這一直是該校工作中的一大難題。
針對上述情況,社工開展了針對性的需求調研。調研數據指出,學生普遍出現厭學情緒及逃學行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在讀學生大部分為非自主性擇校,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及認同度不高:90%以上的入學學生因考取不上高中而通過熟人介紹、被分配等方式入讀潛校,導致入學的青少年學習積極性低,無動力學習潛校的專業知識;
(二)潛校附近的生態環境對于青少年的適合性低,在校青少年在課余之后缺乏場所進行活動;潛校占地面積小、地理位置偏僻,校外環境空曠、無任何生活娛樂設施。不少學生告知社工,在網上了解學校時看到的圖片資訊與實際不符,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感覺受騙。每屆新生的負面情緒均很大,難以適應學校環境;
(三)在校青少年的支持網絡薄弱,潛校90%以上的學生均為外地青少年,大部分青少年第一次獨自離開家庭到廣州讀書,人際支持網絡及非正式的資源支持均十分薄弱。
(四)在校青少年自我認同感低,無生涯規劃的意識和方法;入讀潛校的學生大部分在過往都被標簽為“壞學生”、“差生”,長期的負面標簽使得學生形成二次的自我負面評價,自我認同感較低,對未來無期待及規劃。
針對這些現象,社工計劃將這些具有同質性的青少年組織起來,開展其中為期11節的“夢想制造廠”生涯規劃小組,針對新生的負面情緒、生涯規劃能力及自我認同感三方面為重點開展工作。
二、理論視角
根據優勢視角(Strength Perspective)理論: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意味著應當把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非關注其問題和病理。核心理念:相信人們天生具有一種能力,即通過利用他們自身的自然資源來改變自身的能力。
優勢視角著重于挖掘服務對象自身的優點,幫助其認識自身優勢,從而達到解決服務對象外在或潛在的問題。本次小組將通過設置體驗式培訓和自我探索的訓練,讓青少年置身于有一定觸動和挑戰的情境中,通過組員間相互支持、合作解決難題,從而學會從不同角度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能力。
三、服務計劃
(一)服務目的:通過小組的開展緩解組員的非理性負面情緒,提升組員的生涯規劃能力及自我認同感。
(二)服務策略:根據優勢視角的專業理念,服務隊擬開展“夢想制造廠”生涯規劃小組,小組分為“策劃篇”及“圓夢篇”兩個部分共11節,通過故事分享、積極觀察、互動交流的環節協助組員釋放負面情緒、發掘學業上的興趣愛好;再結合體驗式學習、工務實踐等環節協助組員確立生活目標、提升生涯規劃技巧及自我認同感。
四、服務計劃實施過程
(一)第一階段
階段重點:建立專業關系,協助組員表達入學后的不滿情緒并進行情緒疏導。
介入過程:
小組以微信為媒介作自我介紹,契合組員的興趣,能迅速吸引組員的注意力、調動積極性及參與度。社工鼓勵組員進行分享,組員相互間能以優勢視角出發表達對對方頭像的理解。組員在分享中發現相彼此相互間的默契很高,能明顯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正向關注,組員之間亦迅速增加了彼此的認識及了解。在這一節小組過程中,社工保持營造平等、包容、接納的小組氛圍基調,較順利地與組員建立了專業的信任關系;
在分享過程中,組員均表示對于學校的環境條件與報考前在網上看到的情況不一樣,這種情況會造成較大的心理落差,影響到自身的學業情緒及積極性,個別組員甚至有轉校的想法。社工對此進行積極關注、引導組員表達情緒,將組員的情緒問題進行外顯化,并通過共情、聚焦、澄清等技巧對組員的情緒進行疏導,引導組員思考這種負面情緒背后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第二階段
階段重點:引導組員發掘專業上的興趣愛好,提升學業積極性。
介入過程:
社工通過優勢視角引導組員共同回顧近段時間學業上的趣事,從而延伸到專業上的興趣。組員均表示十分喜歡實操潛水課程,并能從中獲得各種成長,社工給予及時的肯定及鼓勵。隨后社工通過聚焦,與組員初步分析未來可發展的方向。組員均表示希望繼續發展培養游泳潛水的興趣特長。
組員在小組內呈現的狀態均十分積極正向、投入度很高,與老師反饋組員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有所不同。社工引導組員討論小組與課堂的相同點與差異性,組員紛紛表示感受最深的為社工的“優勢視角”,在小組中能明顯感受到社工與組員之間平等尊重,以及組員的自我價值可以得到社工認可;組員期望老師亦能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學生。社工首先同理組員的感受、肯定組員的觀察力及愿意表達的態度;然后與組員共同分析社工與老師角色任務的差異,引出兩種職業角色的不同處理方法。同時引導組員討論如何從自身做起,采用恰當的方法與老師交流學習和生活中自己的想法,鼓勵組員將“優勢視角”的視角用于日常的人際交往之中。
另外,小組開展期間社工與學生科老師保持聯系,向老師反饋小組開展情況及組員的期待和改變;于此同時,社工及時與老師分享、探討如何可以利用優勢視角與學生建立關系、營造正向的班級氛圍。老師表示會更著重優勢視角的教育、溝通模式,與社工共同協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三)第三階段
階段重點:協助和鼓勵組員制定個人短期目標。
介入過程:
社工先以“了解和收集其他同學及老師的職業目標”的方式,引導組員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搜集他人生涯目標;社工鼓勵組員在收集的過程中多觀察學習不同人關于生涯規劃的想法。
組員在收集情況后,在小組期間分享中表示,自身通過了解他人的生涯規劃后,對同學和老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互間的距離感拉近了許多,不少組員開始對老師的想法有了正向的轉變。社工對于組員正向思維的出現予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并繼續引導組員開始訂立個人的短期目標。
(四)第四階段
階段重點:提升組員的生涯規劃技巧。
介入過程:社工通過“半年時光尺”、“100天日歷”、“思維導圖”一系列的體驗式游戲及本節小組后的“課后作業”來協助組員提升計劃制定、監測進度、應對困難、心態調整、自我反思及激勵等生涯規劃的技巧。有組員表示小組各人均有不同的夢想和目標,但彼此能有共同分享、共同制定等團隊經歷讓他們內心感受到有動力去實現自己的個人規劃;小組凝聚力及歸屬感明顯增強,組員對小組的認同感很高,十分積極為小組有效發揮功能而承擔責任。
五、成效評估及服務結果
組員在小組前基本對未來沒有目標規劃、并對學業存在一定的負性情緒。通過小組的共同經歷,組員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疏導,并且較好地培養了關于學業的興趣,組員也成功制定了個人的短期目標;
小組初期組員有較多自我否定的評價;經過社工引導及鼓勵,組員后期有意識逐漸將優勢視角的思維內化,能用更多積極正向的方法來思考和表達;于小組后期組員在分享環節中自我認同的表述得到明顯的增加;
組員能將小組內學習到關于生涯規劃的技巧運用到小組后的工務及日常生活上,生涯規劃技巧得到實際的提升;
班主任反饋組員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有明顯的改善,學習積極性明顯增加;
小組開展過程中,組員兩次自發組織生日會為生日的組員慶生及約定小組后定期相聚,組員間朋輩支持網絡得到有效拓展及增強;
六、專業反思
社工在使用優勢視角作為核心服務介入時要切實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優勢視角要以服務對象的真實情況為依歸,避免出現“盲目稱贊”、“言過其實”的現象;優勢視角的積極關注是以客觀現實為基礎,社工的同理心技術要使用恰當;因而,優勢視角與同理心技術必須聯動發揮才會有成效。
社工在小組的過程中要注意集體參與的重要性,社工的強項是提供服務,但不能過于沉浸在社工自身提供的服務之中,避免“英雄主義”情況的出現;社工同樣要考慮促進環境的改善;以本小組為案例,工作員除了介入組員的個人認知、情緒、能力方面之外,如何發展服務推動學校的環境以利于師生共同成長,這也是社工在接下來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
第三、社工能注重將優勢視角理論始終貫穿整個小組的過程中,在小組游戲環節中向組員強調并非比賽,而是挑戰自己及小組目標;社工在引導組員在小組過程中留意自己組及對方組的長處與值得學習的地方,引導用積極態度對待競爭,不過分強調勝負;組員分享過程中鼓勵組員平等表達、共同參與,引導組員將否定句調整為陳述句或肯定句式,以不批判的形式營造優勢視角及賦權的小組基調;每節小組最后均有“優點集贊”環節,引導組員對自己及他人分別進行正向分享,發掘自己及他人在小組中呈現出的優點,有利于提升組員的自我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廣東省社會工作師聯合會編.廣東省社會工作案例精選[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
[2]廣東省社會工作師聯合會編.用生命影響生命了解專業社會工作[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