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敏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革新和移動互聯的發展,網絡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抒發民情民意、反映社會輿情的主流媒體,互聯網成為輿論主戰場,在一系列重大社會熱點事件中網絡輿情彰顯出前所未有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在網絡輿情發展演變的過程中,輿情反轉作為一種不良輿論傳播現象頻頻發生。尤其是在近兩年的重大熱點社會事件中,輿情反轉事件屢見不鮮。本文嘗試從傳播學的角度探析輿論反轉現象的成因,并試圖對輿論反轉現象頻發提出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網絡輿情;輿情反轉;網絡輿論場
在一系列重大社會熱點事件中網絡輿情逐漸彰顯出前所未有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在網絡輿情發展演變的過程中,輿情反轉作為一種不良輿論傳播現象頻頻發生。
近兩年,重大熱點社會事件中輿情反轉現象尤為常見,一次社會事件中甚至出現多次反轉。從15年的“大學生救落水兒童身亡”、“安徽女大學生稱扶老人被訛”,到16年“哈爾濱天價魚事件”、“中國游客泰國鏟蝦事件”、“羅一笑事件”,重大社會事件因輿情頻頻反轉而備受公眾關注。
一、網絡輿情反轉的成因
隨著網絡輿論場的成型,網民對社會民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網民表達個人情緒和維護個人利益的意愿越來越強烈,網絡輿情反轉現象也愈演愈烈。
(一)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分層多樣化
改革開放以來,受國家政策、市場經濟、產業結構等因素影響,社會分層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多樣化的社會結構催生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而價值觀的多元化則造就了網絡輿論空間的多樣性。互聯網“開放、平等”的特性,弱化了網民參與時事討論的門檻,強化了網民自由表達觀點的意愿。網民往往會積極表達自身對于事件的看法和認識,不同觀點勢必碰撞摩擦、相似觀點充分擴大融合,網絡輿論場出現多種觀點共存的局面。網民往往不明真相就急于表達觀點,未經證實的觀點經過滾雪球效應逐漸形成輿論陣營,當事件真相抽絲剝繭階段性呈現在網民面前時,網民情緒很容易受到揭露事情真相的與事件相關的刺激性議題影響從而產生變化,并直接影響網民對待議題的態度引發輿情反轉。
(二)媒體環境浮躁,媒體間競爭激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媒業也在不斷革新。新聞報道的功能也逐漸由報道性轉向商品性。同時,網絡媒體數量激增使得媒體行業競爭白熱化。受此影響,當下新聞媒體呈現出功利化、浮躁化的特點。網絡媒體為了博取網民眼球、營造輿情熱點,往往不顧事件真相。不論是傳統輿情還是網絡輿情時代,主流媒體因其絕對地權威性和專業性而成為可信度最高的信源。由多起網絡輿情事件可見,主流媒體是輿情反轉的主要陣地。一方面,媒體過分追求新聞發布的時效性,在新聞事實未經檢驗的情況下貿然發布新聞;另一方面,媒體為了博取關注片面解讀真相。網絡輿情反轉事件頻頻發生,主流媒體遭遇嚴重的信任危機。
(三)網絡信息碎片化,網絡群體標簽化
互聯網時代,信息往往被割裂為碎片并以不連貫、不完整的形式傳遞給受眾,事件真相隨著時間發展逐漸顯現,網民尚未明確事實真相、缺乏理性思考而貿然表態,最終導致輿情反轉。
受刻板印象影響,公眾對特定事物和群體存在固有偏見,網民熱衷于給不同群體標貼上標簽。社會輿情事件中,群體評判標簽化顯現屢見不鮮。不少不明真相的網民因主觀臆斷先聲奪人,導致事件一發生就急于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批判輿論客體,而在輿論一次次反轉后,不斷改變立場甚至不再關注事件。
二、遏制輿情反轉的對策
輿情反轉頻發不僅傷害了輿情當事人,折損了媒體公信力,更是對網民社會責任感的過度消費。面對輿情反轉存在的種種隱患,不論是政府、媒體還是網民都應為建立和維護和諧穩定的輿論環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一)營造健康輿論場
中國網絡空間治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日趨完善。構建和諧健康的輿論場,需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主流價值觀貫徹網絡輿情空間。首先,政府應當充分發揮監控、管理職能,密切監控網絡輿情動向,及時扭轉不良輿情導向,傳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其次,政府應完善網絡空間治理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手段肅清網絡輿論空間的不良風氣。最后,政府需要堅持信息公開政策,與網民建立長期高效的溝通渠道,接收民意輿情反饋。
(二)重塑媒體公信力
輿情反轉現象頻頻發生,公眾注意力終將轉移,但媒體公信力卻將潰如蟻穴。要重拾公信力,抑制輿情反轉,營造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媒體責無旁貸。首先,媒體行業需要建立網絡監管部門并完善相應管理機制,規范媒體新聞報道行為,對虛假、不實報道等不良行業風氣嚴懲不貸。其次,媒體從業人員應嚴守行業規范,堅守職業道德,絕不能為了追求關注度、時效性而拋棄職業操守。
(三)提高網民媒體素養
網民是網絡輿情的主體,在網絡輿論場中屬于重要組成成分。理性對待輿論是網民的必修課程。首先,網民需要對信息作出正確認知和理性判斷,不能一味用刻板印象批判當事人,冷靜看待新聞熱點事件,待查明事實真相再發聲。其次,網民作為自媒體,需要自覺履行維護網絡空間秩序和諧的責任,提高個人用網素質,為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空間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結語
從輿情反轉現象頻發可以看出,網絡輿論空間的治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營造健康的網絡輿論空間,政府需要完善網絡空間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充分發揮監控管理職責;媒體需要重塑公信力,確立并嚴守行業規范;公民需要理性對待輿情事件,提高個人素質。
參考文獻:
[1]敖陽利.傳播學視閾下輿情反轉事件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6 (23):138-139.
[2]譚宏民,趙欣茹.探析新聞反轉劇中網絡輿情的發展態勢及成因——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J].新聞傳播,2015 (15):25-27+29.
[3]黃鴻業.“輿情反轉”新聞的成因及其規制[J].青年記者,2015 (0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