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孝銀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戲劇的典范,是十全十美的悲劇;《雷雨》是中國現代戲劇的代表作,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這兩部戲劇創作的時代與社會背景雖然不同,但兩者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呈現出命運悲劇意識。本文主要對比分析《俄狄浦斯王》與《雷雨》的悲劇意識,以期加深對兩部作品及時代的理解。
關鍵詞:《俄狄浦斯王》;《雷雨》;比較;悲劇意識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被稱為是希臘戲劇的典范,是十全十美的悲劇。古希臘悲劇對羅馬戲劇和后世歐洲戲劇有深遠的影響,有一些古希臘劇本,特別是《俄狄浦斯王》,從古代斷斷續續上演到今天。(1)它的影響范圍極廣,我國劇作家曹禺就深受其影響,從《雷雨》中看到了《俄狄浦斯王》的影子。這兩部戲劇創作的時代與社會背景雖然不同,但兩者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呈現出命運悲劇意識。本文主要對比分析《俄狄浦斯王》與《雷雨》的悲劇意識,以期加深對兩部作品及時代的理解。
一
《俄狄浦斯王》講述的是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神諭說忒拜王拉伊俄斯的兒子會弒父娶母。為了避免神諭實現,俄狄浦斯出生后左右腳跟上被釘上了釘子丟到山上。因為牧羊人可憐俄狄浦斯,就將俄狄浦斯送給了科林斯國的仆人,剛好科林斯國國王波呂波斯沒有孩子,就把俄狄浦斯當成自己的兒子撫養成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俄狄浦斯聽到了自己的命運并從阿波羅處得到了證實,為了避免自己弒父娶母,他便離開了自己的父母以逃避命運安排。在一個三岔口,他失手打死了一位老者,殊不知這位老者就是他的親生父親,當時他的父親前往尋找兒子的下落。俄狄浦斯來到了忒拜城,因為破除了斯芬克斯之謎被尊為王,并且娶王后為妻。當瘟疫籠罩忒拜城時,心系子民的俄狄浦斯立即派國舅求神指示,結果是必須要找出殺害前王的兇手。隨著追兇環節的深入,俄狄浦斯發現自己就是兇手,為了拯救國家,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自行流放。
《雷雨》講述了周、魯兩個家庭的糾葛。周樸園與侍女魯侍萍相愛,生下了兩個孩子。后來周家將魯侍萍逐出去,迎娶了蘩漪。侍萍被驅逐時,帶走了剛出生三天的孩子。周樸園再婚后與蘩漪生下了周沖,魯侍萍再婚后生下了女兒四鳳。三十年后,陰差陽錯,四鳳又在周家做侍女,周萍與自己的后母蘩漪有不正當關系,為了走出這種關系,他瘋狂的追求四鳳,而周沖又天真純潔的愛著四鳳,關系很是復雜。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后,四鳳和周沖觸電而亡,周萍也自殺了,魯侍萍和蘩漪的精神錯亂。
《俄狄浦斯王》與《雷雨》這兩部戲劇,雖然時代不同,但都是命運悲劇的代表作,都是戲劇的典范之作。郭沫若曾說過:作者即曹禺所強調的悲劇,是希臘式的命運悲劇。(2)
二
《俄狄浦斯王》與《雷雨》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是通過巧合來表現上天的安排,都屬于命運悲劇。《俄狄浦斯王》塑造了一個偉大的英雄,他為了逃避神諭,遠離自己的父母,但最后始終沒有擺脫命運的束縛,實踐了神諭,俄狄浦斯也刺瞎了自己的雙眼,流放他鄉。《雷雨》的結局是雷雨交加的夜晚,周萍自殺,四鳳與周沖觸電而亡,結局極其悲慘。這兩部戲劇都表現了人與命運的抗爭,俄狄浦斯和周萍都想逃脫命運,結果弄巧成拙。《雷雨》中的周萍,為了擺脫自己的后母蘩漪,就追求四鳳,但他不知道四鳳是自己同母異父的妹妹;俄狄浦斯為了擺脫命運安排就遠走他鄉,但他不知道的是科林斯國國王并不是他的親生父母,他在三岔口殺死的老者才是自己的親父親。這兩部悲劇中,神諭的實現都是通過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巧合來表現出來的。神諭是促進劇情發展的因素之一,但促使悲劇發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倫理道德。俄狄浦斯知道自己弒父娶母之后,他不能接受自己的行為,這為道德所不容,所以才對自己做出懲罰。同樣的周萍和四鳳知道自己同母異父后,倫理道德使他們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不能接受現實,只能走上絕路。冥冥之中,每一個人物都被一股力量掌控著,相互影響,難以逃脫命運與倫理的束縛,可以說命運和倫理道德觀念是導致兩者悲劇的重要因素。
《俄狄浦斯王》與《雷雨》聯系緊密,除了內容上的相似,結構上也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采用了回溯式的結果。周公館和忒拜城發生的事情,都是在幾十年后應驗的;索福克勒斯把戲劇時間集中到王宮前做集中爆發,曹禺把三十多年的事情集中在一天之內集中沖突,這樣的安排,使得矛盾更為激烈,一系列的矛盾沖突都是由一件事引發出來的。
三
《俄狄浦斯王》與《雷雨》在內容與結構上有著密切聯系,但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俄狄浦斯王》對《雷雨》的影響,《雷雨》自身的創新方面。《雷雨》深受《俄狄浦斯王》的影響,內容和結構上相似,但這些相似不是生搬硬造的,而是有所創新的。《俄狄浦斯王》表現了人與命運的抗爭,矛盾較為單一;而《雷雨》表現的關系較為復雜,不僅表現人與人的矛盾,還表現出階級矛盾,相比較來說,《雷雨》表現的內容更為豐富些。《雷雨》的復雜結構,更有利于表現人物個性,豐富戲劇內容,更加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這是曹禺的創新,從而使得《雷雨》擁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我們解讀分析《俄狄浦斯王》與《雷雨》,單獨的從內容與結構方面進行對比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社會學、倫理學等角度進行深入剖析,才能引領讀者深入精髓,領略兩部戲劇的魅力。
注釋:
羅念生.羅念生全集(第八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88.
田本相,胡叔和.曹禺研究資料(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參考文獻:
[1]孔聰.命運的悲歌----從命運觀看《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的悲劇意識[J].濟寧學院學報,2007(5).
[2]楊天姣.對比分析《雷雨》與《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劇命運[J].西部皮革,2017(01).
[3]田本相,胡叔和.曹禺研究資料(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4]羅念生.羅念生全集(第八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嚴政揚.淺析《俄狄浦斯王》與《雷雨》的聯系與差異[J].戲劇之家,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