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師音樂專業的鋼琴教學,應該把正確的讀譜、良好的唱譜彈奏、踏板的合理運用以及音樂思維及情感表現等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加以重視和研究。鋼琴教學中,注重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能夠促進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因而符合課程教學目標以及普通中小學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
關鍵詞:高師;鋼琴教學;綜合能力
鋼琴課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重要的技巧課程之一,也是師范院校學生畢業后走上教學工作崗位所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如何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能夠熟悉并盡快掌握鋼琴的基本彈奏技術,提高其音樂思維能力、音樂想象力及音樂創造力,是每位教師重點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本文從讀譜、唱譜演奏、背譜、踏板的正確使用、音樂情感表現等幾個方面,對學生綜合鋼琴演奏能力的培養略述一、二。
一、正確讀譜能力的培養
首先,正確的讀譜順序的建立。拿到一首鋼琴作品,首先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成長歷程、性格特征以及主要的思想情懷,這些決定著作曲家音樂創作風格。同時,還要具體了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創作該作品時的思想情感。這些往往決定著演奏者彈奏技術的運用,比如,運指方法的恰當與否,情感投入是否合理,等等。
其二,譜號、調號、拍號等與樂譜密切相關的幾個重要部分的了解與掌握。譜號決定著音符的音區以及左右手的運用;調號決定著音樂的調性色彩,像人的姓氏一樣重要。拍號決定著音樂的節奏律動規律,影響著音樂的風格屬性。這些都是要在整個彈奏過程中時時銘記在心的骨干東西,是必須遵守的規矩。諸如此類,如同房屋的主體結構是承載房屋重量的部分,是不可更改的支撐框架一樣。因此,對于鋼琴作品的演奏而言,譜號、調號、拍號在作品中的表現作用不僅不能忽視,而且要特別引起重視,特別是對于初學者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在教學與練習過程中,這些因素常常被學生所忽略,致使一些“低級性”錯誤頻繁出現。不是音符位置錯了,就是音符忘記升高或降低了。至于拍號問題更是很難引起重視,導致音樂的律動感缺失。由于學生在練習時忽略了這些基本的因素,教學中教師將精力幾乎都投入糾正這些問題上,使極為有限的教學時間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樂曲的內涵、技術的運用等教學中教師所應該講的實質性問題東西得不到很好處理,喪失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以及與教師交流的機會。
其三,指法、分句、力度記號、表情術語等與彈奏技術相關的正確處理。指法是一項專門的學問,如果去研究樂譜的不同版本,就會發現編者在指法的選擇上是非常講究的。雖然各自的運用觀點有所不同,編定出的指法不盡相同,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則并無二致。那就是怎樣科學地安排指法,才能讓演奏者更方便更準確地彈奏作品,提高音樂表現力。因此,合理安排并掌握指法,直接影響到演奏的連貫性、流暢性和技術性,是能否決定音符扎實彈奏以及快速跑動起來的核心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地發現學生在彈奏過程中只注重音符的節奏,而對指法的安排和運用缺乏思考和記憶,導致指法運用不固定,因而造成樂句不連貫、不自然,斷斷續續、結結巴巴的現象極為常見。因此,在練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注意指法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時刻提醒學生的指法運用,以避免“慌不擇路”的現象發生。
樂句是構成樂段的主要語匯,是樂曲整體構造的基礎,是作曲家從心底發出的情思,表達著他們音樂情感,是其情意所在,樂句的不同處理是曲作者豐富音樂情感的直接流露。要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內涵,需要演奏者不斷推敲揣摩每個樂句的情感表達,以及樂句之間的情感接續等。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學生只注重音符節奏是否準確,對于樂句的劃分、氣口的體現、抬手分句、樂句間的銜接等,從技巧到內在思想情感都很容易忽略。導致樂曲表現缺乏生氣。因此,掌握樂句的劃分以及注重樂句之間的關聯,是鋼琴教學中所應該重要的內容和環節,切不可隨意忽略。
力度記號、表情術語的處理,也是鋼琴演奏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合理運用和處理力度記號、表情術語,能夠使演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樂曲情感能夠得以充分體現。因為,力度是體現技術聲音的強度,是音樂藝術表達情感的重要因素,強與弱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概念,是表達不同樂思重要組成部分;表情術語也是音樂內涵情感的直接體現。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力度和表情術語的處理往往不盡如人意,很難表達出樂曲所要表達的音樂情感,其原因就是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對此有所忽略,加之對樂曲的深度了解不夠,其力度、表情術語的運用和處理不夠恰當。另外,不同時代、不同作曲家由于成長環境、性格、世界觀等方面的差異,其個人的音樂風格特征也不同。故在力度及表情的運用過程中,也應該有不同的理解和運用,同樣的力度記號和表情術語,在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表現作用,不能“一視同仁”。對此,必須在長期的學習訓練中不斷積累,用慢功夫悉心的去推敲。
二、唱譜彈奏能力的培養
首先,唱譜彈奏對音準、節奏掌握的重要性。無論是掌握音準還是節奏,必須通過慢練這個環節得到訓練,唱譜慢練就是其中之一。慢速練習不僅能夠注意到音準節奏的準確把握,進而使其得到鞏固和熟練,而且對于背譜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在唱譜彈奏的過程中,音準、節奏都在唱譜的反復練習得到體會和鞏固,從而形成了固定的旋律音準節奏概念,而且能夠得到永久的記憶。
其二,唱譜彈奏對視唱練耳的重要性。從心理學上講,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不難理解,所謂有意注意就是有意識地關注的人和事;而無意注意就是下意識的注意。在鋼琴教學中,無論是有意注意還是無意注意,都必須得到重視和鍛煉,尤其對讀譜(視覺)和聽音(聽覺)至關重要,亦即視唱練耳能力的提高,不僅僅需要有意注意,同樣也需要無意注意。而唱譜彈奏對視唱練耳來說,就是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訓練過程。比如,有意識的唱出彈奏,耳朵就會無意識地記住音的高低,時值也會通過唱譜彈奏旋律牢牢記在心里。此外,唱譜彈奏對于旋律位置的記憶也有很大幫助,因而不能忽略。
三、踏板合理使用能力的培養
踏板的合理使用,同樣是彈好鋼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現代鋼琴自十八世紀初誕生至今,踏板這一重要“零件”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使鋼琴的聲音變化及傳播功能得到了逐步提高。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對踏板的使用各有特色。比如,彈奏巴洛克時期(如斯卡拉蒂、巴赫)的鋼琴作品復調作品,為了保持音樂的清晰度,踏板的使用較少,只在個別音上點一點而已,起到連接和潤色的作用;又如,彈奏海頓、莫扎特(古典樂派)的鋼琴作品,為了追求聲音明亮、清晰干凈,踏板的使用也相對較少,奏鳴曲用的稍多,主要是為了連接歌唱性。而彈奏貝多芬的鋼琴作品,踏板的使用就相對多了,當然也要視作品而定,早、晚期作品就有很大差異,因為晚期作品實際上已超越了古典樂派而進入了浪漫派。
對于浪漫主義時期和法國印象派時期的鋼琴作品,踏板的運用就相當重要了,踏板的合理使用對音樂色彩的把控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常常見到一種情況,許多老師怕教踏板或不會教踏板。關于踏板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問題,即如何踩踏板。作為教師老師應該將踏板的裝置和效果及時向學生介紹,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踏板練習,讓學生辨別踏板換干凈與沒換干凈的區別;二是藝術問題,即如何運用到樂曲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應該從“和聲”的角度加以考慮,亦即,和聲變換踏板應該隨之變換;另外,還要考慮作品的風格問題。
總之,踏板的運用可以作為一個專門的問題來加以討論和研究。它是鋼琴演奏中最困難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個性豐富,表現力不同。沒有演奏者會用相同的踏板演奏方法,反之,即使是同一個演奏者也不會在不同的演奏中使用完全相同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當時都能具有說服力,這種靈活性可由許多因素來解釋,諸如速度、力度、聲音、奏法、聲部的平衡、作品的風格等,甚至包括時代、音樂廳、樂器編配等等一些可變因素在內,甚至演奏者當時的情緒,也時常會影響踏板法的選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教授作品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領悟踏板的使用,從有意識地運用,一直循序漸進到能恰當自由控制和運用踏板,從而彈奏出動聽的音樂。
四、音樂思維及情感體驗能力的培養
音樂是什么?什么是音樂,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音樂不僅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最重要的還是情感的藝術。然而,在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學生彈奏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了技術上,而忽略了音樂思維及情感體驗能力訓練和提高。對于音樂思維及情感方面不喜歡動腦子,捉摸不透深處的內涵,只注重樂譜而忽略了“音樂”,忘記了音樂不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情感藝術這個道理。而且不知道要跟老師學什么,以為彈得熟練就是硬道理,只強調有沒有錯誤,以及所謂的演奏技術高與不高等。其實,學生要同老師學習的不僅是樂譜的對錯和熟練與否,更重要的應該學習作品深處的內涵,即音樂思維和音樂情感表現,這才是音樂的靈魂。我們知道,想象力的培養并不在譜面上,教師所要為學生解決的是譜面上沒有的以及譜面上有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或看不透的東西,這些東西才是音樂藝術的精華所在。
將聲音變成“音樂”的過程,就是其音樂情感詮釋的過程,沒有恰當的情感思維來管理彈奏技術,所謂的鋼琴演奏充其量也就是輕點、重點以及高點、低點的聲音變換而已,只是熟練程度的區別而已。只注重技術而忽略情感的學習與訓練,不可能彈奏出好的音樂。因為,缺少了音樂情感的恰當投入,音樂就沒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情感是音樂的血液,血液流動到的地方才會有生機活力,才會有感染力。如同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樣,如果只有骨骼而沒有了血液,或血液不流動,生命也就停止了。任何一個生命鮮活的人都是充滿情感的,都是一個極富有感染力的生命體。如果我們的演奏都充滿情感,就會感染每一個聽眾。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要想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這句話的意義。情感培養的重要性也在于此。而情感的培養恰恰是建立在音樂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基礎上,所以,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譜子背后的東西和譜子上看見又看不透的東西,才是音樂學習者應該了解、積累、掌握的重要法寶。因此,音樂思維的不斷構建才能使樂譜產生故事,有了故事才能有意境感,從而使彈奏者見譜生情。有了故事情感,才能用適當的情感來控制管理手上技術的恰當使用,才能產生出動聽的聲音——音樂。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怎樣有條理地實施教學,怎樣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實質性的知識,以及培養運用這些知識和方法的能力,是擺在每一位鋼琴教師應該注重思考的問題,也是值得不斷探究的重要課題。高師音樂專業的鋼琴課教學,應該把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便將來學生走上教學崗位后,繼續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下去,符合普通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要求。而要真正做到和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鋼琴教學中也必須注重學生綜合音樂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高師音樂專業學生所要努力掌握的鋼琴演奏之道。
[參考文獻]
[1] 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2] 黃大崗.周廣仁鋼琴教學藝術[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3] 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答鋼琴學習358問[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3.
[4] 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
[5] 吳鐵英,孫明珠.簡明鋼琴教學法[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程桂林(1963-),女,山西大同人,本科,揚州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鋼琴演奏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