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紅
摘 要:語文的核心素養是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此講述了在識字教學中,從文字學角度解說漢字,讓學生發現漢字之美,在輕松有趣的故事中識字的一點感悟和做法,分為靈感來源、故事識字、學習傳承三個板塊。
關鍵詞:語文能力;故事識字;學習傳承;提升素養
語文的核心素養是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和提升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進行的教學活動也非常多,在此,我就自己在識字教學中,從文字學角度解說漢字,讓學生發現漢字之美,在輕松有趣的故事中識字的一點感悟和做法跟大家分享。
靈感來源
那是在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時,有一個生字——“卸煤”的“卸”。根據經驗,我知道學生容易把“卸”寫錯,所以特意強調并指導了書寫筆順,但是很遺憾,批閱作業的時候,我仍然看到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寫錯了。巧合的是,轉天,我在翻閱一本教育雜志時,看到了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老師是這樣教學生記住“卸”的:“卸”字中的“午”代表的是車馬,“止”的意思是車馬到達目的地停止了,“卩”就像一個人在停車后解去馬身上的東西。這個字就是“卸”!我深受啟發,從來沒有想過識字教學可以這樣做——從文字學的角度去解說,并編成生動有趣的故事。以后,我就特別注意搜集一些漢字故事,常用這樣的方法教學生識字,屢試不爽。
故事識字
“冊”“典”“刪”的來歷
說起來,每個漢字都是有來歷的。在造字之初,我們的祖先賦予每個漢字以生動的故事或深刻的內涵。正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冊”“典”“刪”的來歷》一課所講,“冊”字很像幾片竹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典”字表示重要的文冊放在架子上;簡冊的內容有問題,就用刀除掉,所以叫“刪”。我相信,學習了這篇文章,知道了這幾個漢字的來歷和演變的故事,孩子們就不會記不住,也不會再寫錯。真的是這樣,學完這一課,我再也沒有發現學生把“典”字的上半部寫成“曲”,因為他們知道了“典”字中的長橫代表著放置文冊的案子或架子,不寫長一點又怎么能撐得起文冊呢?
“礻”和“衤”
我曾經為學生經常把“初”字的“衤”寫成“礻”而苦惱,其實是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初”字的偏旁必須是“衤”而不能是“礻”。后來我開始查資料,當從《說文解字》上讀到“初,始也。從刀從衣。裁衣之始也”,我茅塞頓開。也就是說:“初字,從刀從衣,會意字。衣服要從運用剪刀剪裁開始做起,因此從刀從衣可以表示初始的意思。”以后再教“初”字,我就編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買了一塊布,她想做一件衣服,第一步應該怎么做呢?對,拿刀裁剪。所以你們看,‘初字就像一個人拿著一把刀裁剪衣服。與‘初有關的詞語——初一、初次、初夏、初出茅廬……都是表示開始、初始的意思。”這樣一講,孩子們寫這個字的時候就會想起這個小故事,肯定不會寫錯了。
反過來,學生也經常把偏旁是“礻”的字寫成“衤”,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礻”和“衤”所表示的意義不同。其實,“礻”是“示”作為偏旁的變形(“衤”是衣的變形),“示”是“神”的本字,偏旁是“礻”的字,一般與神(包括對神的崇拜活動和心理)有關,比如“祥”“禪”“禮”“禱”等等。而“示”取象于祭祀時的供桌,以“吉祥”的“祥”為例,“祥”就是祭祀時把羊放在供桌上,表示祭獻,祈求吉祥、和和美美的意思。而古人為什么要用羊來祭祀呢?這是因為古人從實用和功利出發,把羊視作大吉大利的吉祥征兆,所以羊就成了祭祀時的珍貴祭品。最初的時候,“吉祥”也寫作“吉羊”。
關于“羊”
關于“羊”衍生出來的漢字和故事就更多了。“美”字是以“羊”和“大”構成的會意字。上古的先民們非常崇拜羊,所以“美”既可以理解為“羊大為美”,也可以理解為“人大健壯如羊”。而金文里的“美”字,就像一個頭戴羊角類裝飾品,正面而立的人。所以,在學習“美”字的時候,我這樣講:“在遠古的時候,由于生產力水平低,而美味的羊肉可以吃飽肚子,羊皮羊毛又可以御寒保暖。可以說,羊,渾身是寶,所以人們特別崇拜羊。在造字的時候理所當然是‘羊大為美;一個人身體高大、健壯如羊也是‘美的;那時候缺少裝飾品,人們把羊角戴在頭上,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事實證明,聽了這樣的故事,學生再也不會搞不清楚“美”字到底有幾個橫畫,各個筆畫代表什么意思。
學習傳承
我們常說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精髓,我們也為漢字能傳承中華文明幾千年不中斷而驕傲,可是漢字演變到今天,在很多人的意識中,甚至于在我們這些語文老師的眼中,也往往只剩下橫、豎、撇、捺這些程式化的符號,識記起來也就覺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還容易寫錯。漢字的魅力去哪里了呢?作為承擔著傳承中華文化之責任的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我們要不斷學習充電,了解一些文字學知識,把文字背后的故事講給學生,讓孩子們從小就滋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