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
摘 要:新課改表明:要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基于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至關重要。主要介紹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并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優勢;不足;有效措施
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質的飛躍,逐漸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我國的教育事業進行了又一次的深化改革。促使各個學科回歸生活就是這一次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對自己與他人做出正確的定位。今天,本文就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為主題進行探析。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
顯而易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離不開現實生活,正所謂“追根溯源”,學習源于日常生活。有關教師應該打破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據調查可知,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選用生活化的教學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多種多樣,呈現多元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情境來進行教學,從而能夠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融入課堂;第二,教師采用生活化的教學設計,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調動教學活動中的一切動態因素,有效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1]。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不足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采用生活化的教學設計能夠帶來一定成效,與此同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筆者通過調查得知,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導致學生認為品德與社會課非常枯燥無味。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與時俱進。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迅猛發展,其中素質教育更是至關重要。然而,目前部分教師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的是傳統的“灌輸型”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被動”接收知識,局限學生的思維。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時代脫軌,教學成效停滯不前。第二,教師的指導方法不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做好自身鋪路搭橋的引導工作。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這一實際情況,引導工作沒有做好。比如,在對《做學習的主人》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安排一些學生來進行角色扮演,然后進行總結。看似生活化的一節課其實蘊含著許多機械的教學思想,教師沒有重視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的面目表情以及肢體動作,沒有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
三、改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中不足的有效措施
教師針對已經出現的問題,應該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以下見解:
1.創新教學理念,促使課堂回歸生活
相關教師應該創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促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能夠回歸生活,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小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實踐,最后自主總結。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比如,教師在進行《友愛殘疾人》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應該組織學生在上課之前觀察身邊的殘疾人并記錄相關資料,在正式上課的時候,促使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圍繞教師的問題,并結合自身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在課堂上盡情發言,積極融入課堂[3]。
2.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真實感受
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真實感受。比如,在進行《保護環境》這一章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進行人物扮演,并且教師仔細觀察各個學生的肢體語言以及表情,及時對學生進行中肯的評價。對一些缺乏自信的學生,采用鼓勵式評價,表現優異的學生則可給予精神獎勵。從而使班上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自信,并且真切實際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當代小學生是生活在實際的現實社會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見聞以及感想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學生的品格與素質。眾所周知,培養小學生優良的品格需要從學生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出發,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由此可見,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靈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學設計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潘茂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231.
[2]曹曉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文理導航(下旬),2015(2):95-96.
[3]閔順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18):67.